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目录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背景一:丽江古城旅游持续升温的思考 | 第14-15页 |
·背景二: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建设对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旅游开发的概念 | 第19页 |
·城镇空间形态的概念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国外古城镇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国内古城镇研究动态 | 第22-24页 |
·丽江古城研究动态 | 第24-28页 |
第3章 旅游开发对古城镇空间形态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8-35页 |
·古城镇空间形态的具体内容及描述方法 | 第28-31页 |
·古城镇空间形态的具体内容和指标 | 第28-29页 |
·古城镇空间形态的描述方法 | 第29-31页 |
·古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31-32页 |
·旅游开发及其对古城镇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具体内容 | 第32-33页 |
·旅游开发对古城镇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4章 丽江古城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35-74页 |
·丽江古城概述 | 第35-38页 |
·丽江古城的地理区位及选址 | 第35-36页 |
·丽江古城的人文环境 | 第36-38页 |
·丽江旅游发展分析 | 第38-41页 |
·旅游开发历程概述 | 第38-39页 |
·旅游开发时段划分 | 第39-41页 |
·整体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41-44页 |
·边界范围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建筑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44-51页 |
·建筑平面形式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建筑空间组合关系变化分析 | 第47-50页 |
·建筑空间尺度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街巷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51-62页 |
·街巷类型划分 | 第51-53页 |
·街巷空间肌理变化分析 | 第53-56页 |
·街巷交叉点空间变化分析 | 第56-57页 |
·街巷空间界面变化分析 | 第57-61页 |
·街巷空间尺度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水系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62-69页 |
·滨水空间变化分析 | 第64-68页 |
·井泉空间变化分析 | 第68-69页 |
·绿化及开敞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 第69-74页 |
·绿化空间变化分析 | 第69-71页 |
·出入口及广场空间变化分析 | 第71-74页 |
第5章 古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74-88页 |
·古城空间形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横向发展问题 | 第74页 |
·纵向发展问题 | 第74-75页 |
·古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3页 |
·旅游开发因素 | 第75-82页 |
·其他因素 | 第82-83页 |
·古城空间形态发展对策研究 | 第83-88页 |
·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 第83-85页 |
·调整古城空间布局,合理进行功能分区 | 第85-86页 |
·加强古城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联动 | 第86-88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8-90页 |
·本文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