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洪灾风险评估的对比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立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洪灾风险概念 | 第15页 |
·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第15-17页 |
·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的方法 | 第15-16页 |
·基于洪灾形成机制的方法 | 第16页 |
·基于情景模拟的方法 | 第16-17页 |
·洪灾风险损失度评估 | 第17页 |
·洪灾脆弱性 | 第17-19页 |
·脆弱性曲线 | 第18页 |
·生命脆弱性 | 第18-19页 |
·不同尺度洪灾风险评估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洪灾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21-30页 |
·洪灾系统与风险评估 | 第21-22页 |
·洪灾风险概念模型 | 第22-23页 |
·洪灾风险研究框架和内容分析 | 第23-26页 |
·致险性分析 | 第24页 |
·脆弱性分析 | 第24-26页 |
·洪灾风险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基于历史灾情的方法 | 第26页 |
·基于洪灾形成机制的方法 | 第26页 |
·基于情景模拟的方法 | 第26-27页 |
·洪灾风险评估程序 | 第27-28页 |
·洪灾风险评估尺度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大尺度洪灾风险实证分析 | 第30-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2页 |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洪灾指标体系建立和权重确定 | 第33-36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35-36页 |
·洪灾风险指数模型 | 第36页 |
·致险性分析 | 第36-38页 |
·洪灾历史危险性与潜在危险性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洪灾致险性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洪灾脆弱性分析 | 第38-39页 |
·物理暴露、应灾能力分析 | 第38页 |
·洪灾脆弱性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青藏高原洪灾综合风险分析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基于中小尺度的青藏高原洪灾风险分析 | 第41-5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1-4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2-43页 |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第43-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48页 |
·致险性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脆弱性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经济脆弱性 | 第50-52页 |
·生命脆弱性 | 第52-53页 |
·综合风险分析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六章 不同尺度洪灾风险评估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空间尺度的划分 | 第56页 |
·洪灾形成机制 | 第56-58页 |
·洪灾风险评估 | 第58-60页 |
·数据精度 | 第58页 |
·指标选择 | 第58-59页 |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洪灾风险评估结果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科研状况及学术论文发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