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引言 | 第8页 |
·生物降解材料的概述 | 第8-9页 |
·高分子降解材料的概念 | 第8-9页 |
·聚酯酰胺 | 第9页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9-10页 |
·聚酯酰胺复合材料 | 第10-14页 |
·纳米TiO_2的改性方法 | 第10-12页 |
·多壁碳纳米管的改性方法 | 第12-13页 |
·聚酯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胶囊破胶剂 | 第14-17页 |
·胶囊破胶剂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胶囊破胶剂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8-26页 |
·实验主要原料 | 第18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聚酯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19-21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19页 |
·热重分析(TGA) | 第19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 | 第19页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1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19-20页 |
·粘度测试 | 第20页 |
·吸水率测试 | 第20页 |
·降解实验 | 第20-21页 |
·胶囊破胶剂的性能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包埋率的测定 | 第21页 |
·有效含量 | 第21页 |
·胶囊破胶剂释放速率测定 | 第21页 |
·温度对释放速率的影响评价 | 第21-22页 |
·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评价 | 第22页 |
·聚酯酰胺的合成 | 第22-23页 |
·TiO_2的改性 | 第23-24页 |
·KH-550改性TiO_2 | 第23页 |
·表面活性剂改性TiO_2 | 第23页 |
·硬脂酸和PEG4000改性TiO_2 | 第23-24页 |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改性 | 第24-25页 |
·酸化MWCNTs | 第24页 |
·MWCNTs-COOH的酰氯化 | 第24页 |
·有机改性MWCNTs | 第24-25页 |
·表面活性剂改性MWCNTs | 第25页 |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25页 |
·乳化溶剂挥化法制备胶囊破胶剂 | 第25-26页 |
第3章 聚酯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26-58页 |
·聚酯酰胺的性能研究 | 第26-28页 |
·聚合物红外表征 | 第26页 |
·聚合物结晶性能 | 第26-27页 |
·聚合物吸水速率 | 第27-28页 |
·TiO_2/P(CL/AC)_(50/50)复合材料合成 | 第28-37页 |
·纳米TiO_2的改性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TiO_2/P(CL/AC)_(50/50)复合材料性能评价 | 第30-37页 |
·MWCNTs/P(CL/AC)_(50/50)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7-44页 |
·多壁碳纳米管的改性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MWCNTs/P(CL/AC)_(50/50)复合材料性能评价 | 第38-44页 |
·材料的粘度测试 | 第44页 |
·复合材料的降解评价 | 第44-56页 |
·复合材料降解前后的红外表征 | 第44-45页 |
·复合材料在不同介质中的分解速率 | 第45-50页 |
·复合材料降解前后表面形貌表征 | 第50-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聚酯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58-64页 |
·制备胶囊破胶剂的条件优选 | 第58-59页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8页 |
·PVA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第59页 |
·胶囊破胶剂的制备 | 第59-60页 |
·胶囊破胶剂有效含量及包埋率的测定 | 第60页 |
·不同胶囊破胶剂的释放性能 | 第60-61页 |
·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未经包覆的破胶剂对压裂液的影响 | 第61-62页 |
·胶囊破胶剂对压裂液的影响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建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