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课题提出的依据和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预期目标和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预期目标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 | 第26-41页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26-30页 |
·景观 | 第26-27页 |
·乡土 | 第27页 |
·乡土景观 | 第27-30页 |
·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 | 第30-38页 |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 | 第30-35页 |
·乡土地貌 | 第30-32页 |
·乡土气候 | 第32页 |
·乡土水体 | 第32-33页 |
·乡土植被 | 第33页 |
·乡土材料 | 第33-35页 |
·乡土色彩 | 第35页 |
·乡土符号 | 第35页 |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 | 第35-36页 |
·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 | 第36-38页 |
·传统习俗 | 第36-37页 |
·乡土文化 | 第37-38页 |
·信仰崇拜 | 第38页 |
·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影响意义 | 第38-40页 |
·创造生态景观 | 第38-39页 |
·传承地域文脉 | 第39页 |
·营造乡土特色 | 第39页 |
·重归人性场所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分析 | 第41-63页 |
·巴蜀乡土景观的类型 | 第41-43页 |
·巴蜀地形地貌分析 | 第43页 |
·巴蜀气候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巴蜀植被特色分析 | 第44-47页 |
·植被特点 | 第44页 |
·植被种类 | 第44-46页 |
·植被景观 | 第46-47页 |
·巴蜀传统民居特色分析 | 第47-56页 |
·布局形式 | 第47-52页 |
·民居材料 | 第52-53页 |
·民居装饰 | 第53-56页 |
·巴蜀民间艺术分析 | 第56-59页 |
·剪纸 | 第56-57页 |
·糖画 | 第57-58页 |
·傩面具 | 第58页 |
·蜀绣 | 第58页 |
·川剧 | 第58-59页 |
·巴蜀风土人情 | 第59-61页 |
·茶馆文化摆龙门阵 | 第59-60页 |
·四川麻将 | 第60页 |
·四川方言 | 第60-61页 |
·巴蜀环境特色分析 | 第61-62页 |
·环境成因 | 第61页 |
·环境特点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实地调研 | 第63-75页 |
·巴蜀典型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实地调研 | 第63-70页 |
·以都江堰广场为例 | 第63-67页 |
·场地概况 | 第63页 |
·乡土景观元素分析 | 第63-64页 |
·设计分析 | 第64-67页 |
·以重庆城口县滨河片区为例 | 第67-70页 |
·场地背景 | 第67页 |
·气候资源 | 第67页 |
·人文历史 | 第67-68页 |
·板块分析 | 第68-70页 |
·巴蜀乡土景观资源评价 | 第70-72页 |
·乡土自然资源评价 | 第70-71页 |
·乡土人文资源评价 | 第71-72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现状 | 第72-74页 |
·乡土文化的衰弱与消失 | 第72-73页 |
·乡土景观元素的破坏 | 第73页 |
·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 | 第75-113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原则 | 第75-77页 |
·尊重生态平衡 | 第75页 |
·强调地域特色 | 第75-76页 |
·传承历史文化 | 第76-77页 |
·符合周边环境 | 第77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步骤 | 第77-79页 |
·全方位调研巴蜀自然环境 | 第78页 |
·深入了解巴蜀当地历史文化 | 第78-79页 |
·全面挖掘巴蜀特色乡土景观元素 | 第79页 |
·表达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空间形态 | 第79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实践模式 | 第79-86页 |
·前提保护乡土景观元素 | 第79-82页 |
·基础模仿乡土景观元素 | 第82-85页 |
·目的创造乡土景观元素 | 第85-86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 第86-103页 |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 第87-99页 |
·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87-91页 |
·乡土材料的运用 | 第91-92页 |
·乡土色彩的运用 | 第92-94页 |
·乡土肌理的运用 | 第94-96页 |
·乡土符号的运用 | 第96-99页 |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 第99-101页 |
·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 第101-103页 |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形式 | 第103-112页 |
·景观雕塑 | 第103-105页 |
·景观小品 | 第105-107页 |
·植物造景 | 第107-108页 |
·建筑装饰 | 第108-110页 |
·地面铺装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案例实践—大凤垭旅游示范区规划 | 第113-134页 |
·项目概况 | 第113-118页 |
·区位优势分析 | 第113-114页 |
·规划区域 | 第114页 |
·乡土资源分析 | 第114-118页 |
·自然条件 | 第114-115页 |
·人文条件 | 第115-116页 |
·基础条件 | 第116-117页 |
·乡土资源特色 | 第117-118页 |
·乡土景观规划 | 第118-132页 |
·设计理念 | 第118页 |
·设计原则 | 第118-119页 |
·设计目标 | 第119页 |
·规划构思和产业布局 | 第119-120页 |
·具体的乡土景观规划 | 第120-132页 |
·乡土旅游规划布局 | 第120-123页 |
·建筑风貌景观规划 | 第123-127页 |
·景观节点规划 | 第127-131页 |
·绿化风貌景观规划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1. 中文专著 | 第136-137页 |
2. 中文期刊 | 第137-139页 |
3. 学位论文 | 第139页 |
4. 外文期刊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40-141页 |
教育背景 | 第140页 |
发表论文 | 第140页 |
研究生期间相关实践 | 第140页 |
研究生期间相关获奖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