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稻瘟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 第9页 |
2 稻瘟病的防治现状 | 第9-12页 |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 | 第10页 |
·稻瘟病的药剂防治 | 第10-1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3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家农药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需要 | 第12-13页 |
·植物源杀菌剂的优势 | 第13-14页 |
·活性杀菌植物 | 第14-16页 |
·植物源杀菌剂在水稻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活性植物皂苷等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稻瘟病菌的活性 | 第18-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材料 | 第18-19页 |
·供试的植物材料 | 第18页 |
·供试农药 | 第18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培养基及其制备 | 第18页 |
·试剂 | 第18-19页 |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0页 |
·活性植物皂苷等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各植物皂苷等和三环唑抗稻瘟病菌毒力方程的绘制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四种植物材料的浸提率和粗皂苷的含量 | 第20-21页 |
·四种植物皂苷等和三环唑抗稻瘟病菌的毒力方程 | 第21-24页 |
·四种植物皂苷等和三环唑抗稻瘟病菌活性的比较 | 第24-25页 |
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活性植物皂苷等组方及其体外抗稻瘟病的效果 | 第26-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培养基及其制备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组方模型 | 第27-28页 |
·单剂和组方的体外抗稻瘟病菌活性测定 | 第28页 |
·组方的药效评价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组方的形成 | 第28-40页 |
·两元组方 | 第29-35页 |
·三元组方 | 第35-39页 |
·四元组方 | 第39-40页 |
·组方药效评价 | 第40-42页 |
·两元组方的药效 | 第40页 |
·三元组方的药效 | 第40-41页 |
·四元组方的药效 | 第41-42页 |
·单剂和组方间EC_(50)的比较 | 第42页 |
·单剂和组方的抗稻瘟活性 | 第42-43页 |
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单剂及组方对稻瘟病的防治研究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供试农药 | 第45页 |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培养基及其制备 | 第45页 |
·供试水稻 | 第4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47页 |
·孢子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46页 |
·单剂及组方对稻瘟病的预防作用试验 | 第46页 |
·各单剂及组方对稻瘟病的治疗作用试验 | 第46-47页 |
·秧苗叶瘟病情具体的分级标准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各单剂及组方对稻瘟病的预防作用 | 第47-51页 |
·对易感水稻品种C101PKT的预防作用 | 第47-49页 |
·对抗性水稻品种两优287的预防作用 | 第49-51页 |
·单剂及组方对稻瘟病菌的治疗作用 | 第51-55页 |
·对易感水稻品种C101PKT的治疗作用 | 第51-53页 |
·对抗性水稻品种两优287的治疗作用 | 第53-55页 |
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单剂及组方环境安全性评价 | 第57-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材料 | 第57页 |
·供试植物皂苷等和组方 | 第57页 |
·供试生物 | 第57页 |
·仪器设备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蜜蜂试验 | 第57-58页 |
·鱼类试验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对蜜蜂的致毒活性 | 第58-60页 |
·对鱼类的致毒活性 | 第60-63页 |
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