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二) 课题的意义 | 第8-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 | 第10页 |
2.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 第10-11页 |
3.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 第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概述 | 第13-15页 |
一、素质 | 第13页 |
二、法律素质 | 第13页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15-23页 |
一、调查方法及数据 | 第15-16页 |
(一) 调查方法 | 第15页 |
(二) 调查数据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调查分析的具体方面 | 第16-23页 |
(一) 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 | 第16-17页 |
(二) 大学生法律能力方面的调查分析 | 第17-19页 |
(三) 大学生法律知识方面的调查 | 第19-20页 |
(四) 大学生法律信仰方面的调查 | 第20-21页 |
(五) 其他方面的调查 | 第21-23页 |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一) 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 第23页 |
(二)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 第23-24页 |
(三) 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 | 第24页 |
(四) 大学生法律能力不足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 教材质量内容缺乏特色 | 第25页 |
2. 教学方法不科学 | 第25-26页 |
3. 课外实践活动环节乏力 | 第26页 |
(二) 高校法制教育的局限 | 第26-27页 |
(三) 课程安排及师资配备方面 | 第27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五) 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四章: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 第31-40页 |
一、 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 第31-33页 |
(一) 推进教材建设,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 | 第31-32页 |
(二)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 | 第32页 |
(三) 加强法律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 第32-33页 |
二、 优化法律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33-34页 |
(一) 科学设置法律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 第33-34页 |
(二)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 第34页 |
三、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化的法制教育体系 | 第34-37页 |
(一) 营造浓厚的法制文化环境 | 第34-35页 |
(二) 注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35页 |
(三) 加强社会治理力度,创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 第35-37页 |
四、 促使法律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 第37-38页 |
(一) 建立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 第37页 |
(二) 促进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 第37-38页 |
五、 利用好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第38-40页 |
(一) 网络平台有着传统教育方式不及的优势 | 第38页 |
(二) 建设校园网络文明与法律文明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调查问卷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