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楼煤矿中六采区地质构造规律分析与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定性评价 | 第15页 |
| ·定量评价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20页 |
| 2 井田地质概况 | 第20-34页 |
| ·井田位置及交通 | 第20-21页 |
| ·地层 | 第21-24页 |
| ·含煤地层 | 第24-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34页 |
| ·褶皱构造 | 第28-29页 |
| ·断裂构造 | 第29-34页 |
| 3 中六采区地质概况 | 第34-45页 |
| ·地层 | 第34页 |
| ·含煤地层 | 第34-36页 |
| ·主(可)采煤层 | 第36-37页 |
| ·煤质 | 第37-39页 |
| ·煤的物理性质 | 第37页 |
| ·煤的化学性质 | 第37-38页 |
| ·显微煤岩特征 | 第38-39页 |
| ·煤质评述 | 第39页 |
| ·其他开采条件 | 第39-45页 |
| ·可采煤层顶底板 | 第39-40页 |
| ·瓦斯 | 第40-41页 |
| ·煤层自燃 | 第41-42页 |
| ·煤尘 | 第42页 |
| ·地温 | 第42-43页 |
| ·陷落柱 | 第43-45页 |
| 4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第45-68页 |
| ·断层构造发育特征 | 第45-50页 |
| ·褶皱构造发育特征 | 第50页 |
| ·煤层倾角变异系数统计分析 | 第50-54页 |
| ·地质构造变形机制 | 第54-68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54-59页 |
| ·淮北煤田临涣宿县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 第59-64页 |
| ·矿井构造期次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64-65页 |
|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 第65-68页 |
| 5 利用测井曲线解译7_2煤层构造煤厚度 | 第68-80页 |
|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原理和方法 | 第68-72页 |
|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原理 | 第68-69页 |
|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方法 | 第69页 |
| ·测井曲线的解译 | 第69-71页 |
| ·构造煤测井曲线特征的成因分析 | 第71-72页 |
| ·构造煤厚度的确定 | 第72页 |
| ·构造煤井下现场观察 | 第72-75页 |
| ·测井曲线解译与井下宏观特征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 ·中六采区构造煤分布规律 | 第77-80页 |
| 6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 | 第80-111页 |
| ·地质依据 | 第80-81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81-97页 |
|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第81-82页 |
| ·主要评价指标 | 第82-97页 |
|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97-109页 |
| ·灰色-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 第97-98页 |
|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98-100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100-105页 |
| ·因素的确定 | 第105页 |
| ·确定定量评语集 | 第105页 |
| ·确定白化权函数 | 第105-107页 |
| ·灰色模糊计算 | 第107-109页 |
| ·中六采区构造复杂程度等等级分区 | 第109-111页 |
| 7 结论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问题与不足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