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其他燃料的内燃机论文

生物质气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概述第13页
   ·环境问题第13-15页
   ·能源问题第15-23页
     ·能源背景第15-16页
     ·内燃机主要代用燃料简介第16-23页
   ·生物质气发动机的发展现状第23-24页
   ·课题概述第24-28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第24-25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5-27页
     ·课题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二章 进气、燃烧过程数学模型及网格划分第28-43页
   ·概述第28-29页
   ·气体流动过程基本方程第29-31页
   ·燃烧模型第31-35页
     ·点火子模型第31页
     ·火焰模型第31-34页
     ·混合气自燃模型第34-35页
   ·NO_x生成模型第35-38页
     ·Zeldovich机理第35-37页
     ·热 NO_x机理第37-38页
   ·网格生成第38-41页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进气道及缸内气流运动分析第43-64页
   ·概述第43页
   ·流动计算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3-45页
     ·计算模式设定第43-44页
     ·计算初始条件的设定第44页
     ·计算边界条件的设定第44-45页
   ·换气过程分析第45-47页
   ·进气道内流动过程分析第47-48页
   ·缸内流动过程分析第48-60页
     ·涡流运动的形成过程分析第48-52页
     ·流动分层现象分析第52-55页
     ·压缩冲程涡流运动的变化第55-57页
     ·轴向截面内气流运动分析第57-60页
   ·缸内湍流强度分析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燃烧过程及排放数值分析第64-77页
   ·概述第64-65页
   ·火花塞点火性能对燃烧的影响第65-66页
   ·燃烧过程的数值分析第66-74页
     ·气流运动对点火及初期燃烧的影响第67-68页
     ·燃烧过程中的气流运动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68-74页
   ·NO_x排放分析第74-75页
   ·发动机动力性预测及计算结果的验证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燃烧过程的试验分析第77-105页
   ·概述第77-78页
   ·示功图的测录第78页
   ·上止点的确定第78-79页
   ·燃烧过程的分析第79-89页
     ·缸内压力及压力升高率分析第79-83页
     ·放热率分析第83-86页
     ·火焰发展期比较第86-87页
     ·燃烧相位角比较第87页
     ·速燃期比较第87-89页
   ·失火及不完全燃烧现象分析第89-93页
   ·燃烧循环变动分析第93-103页
     ·负荷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第94-98页
     ·提前角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第98-101页
     ·压缩比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第101-103页
   ·大负荷工作粗暴程度分析第103-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生物质气发动机性能分析第105-123页
   ·概述第105页
   ·点火系统的选择第105页
   ·生物质气/空气混合器的设计第105-107页
   ·试验系统和测试系统第107-108页
   ·试验环境和测试工况第108-109页
   ·动力性及经济性分析第109-111页
     ·怠速稳定性分析第109-110页
     ·负荷特性分析第110-111页
   ·转速稳定性分析第111-114页
   ·排放性分析第114-120页
     ·HC排放性分析第114-116页
     ·NO排放性分析第116-118页
     ·CO排放性分析第118-119页
     ·碳烟排放性分析第119-120页
   ·怠速排放分析第120页
   ·发动机100小时连续性试验第120-121页
   ·影响生物质气发动机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第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23-126页
   ·全文总结第123-124页
   ·工作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被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染料废水化学絮凝法脱色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克隆种群生态学及对光环境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