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地理环境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12-19页 |
(一) 吉林、宁古塔两城的地理环境比较分析 | 第12-15页 |
1、吉林、宁古塔两城的地形地貌 | 第12-13页 |
2、吉林、宁古塔两城的水文特征 | 第13-14页 |
3、宁古塔、吉林两城的土壤植被及生物资源 | 第14-15页 |
(二) 地理环境变化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15-19页 |
1、气候波动与水旱灾害 | 第15-16页 |
2、森林资源的变迁 | 第16-19页 |
二、政治军事因素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19-24页 |
(一) 清初政策倾向使吉林、宁古塔两城共同成为边外重镇 | 第19-20页 |
1、清初对宁古塔的经营 | 第19-20页 |
2、清初对吉林城的经营 | 第20页 |
(二) 清中叶吉林城发展超越宁古塔城的政治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三) 晚清严峻军事环境下的吉林、宁古塔两城的空间关系 | 第21-24页 |
三、经济因素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24-31页 |
(一) 吉林、宁古塔两城的商业经济面貌 | 第24-27页 |
1、土贡情况 | 第24-25页 |
2、民间贸易 | 第25-27页 |
(二) 吉林、宁古塔两城及其腹地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三) 晚清时期外来势力的渗透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经济发展的冲击 | 第29-31页 |
四、交通网的形成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31-38页 |
(一) 驿路交通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1、以吉林城为中心开辟的驿路 | 第31-32页 |
2、以宁古塔城为中心开辟的驿路 | 第32-33页 |
(二) 水路的概况 | 第33-35页 |
1、吉林城的水路概况 | 第33-34页 |
2、宁古塔城的水路概况 | 第34页 |
3、冰雪交通情况 | 第34-35页 |
(三) 铁路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四) 交通网与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的演变 | 第36-38页 |
五、人口因素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38-44页 |
(一) 人口的空间迁移与分布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38-40页 |
1、人口的迁移 | 第38-39页 |
2、人口的分布 | 第39-40页 |
(二) 人口的构成对城市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40-44页 |
1、城市人口的职业构成 | 第40-42页 |
2、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 | 第42-44页 |
六、地域文化对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影响 | 第44-53页 |
(一) 吉林与宁古塔两城的社会文化空间 | 第44-51页 |
1、宁古塔的流人文化 | 第44-46页 |
2、吉林城的商业文化 | 第46页 |
3、吉林、宁古塔两城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 第46-48页 |
4、吉林、宁古塔两城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 第48-50页 |
5、皇帝巡幸之城——吉林城 | 第50-51页 |
(二) 吉林、宁古塔两城文化空间的关联 | 第51-53页 |
1、吉林、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关联 | 第51页 |
2、宗教信仰与民俗民风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整合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8页 |
(一) 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原因 | 第53-54页 |
(二) 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对两城今天发展的启示 | 第54-56页 |
(三) 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对城市文化精神构建的启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