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 ·饲养条件与环境 | 第13页 |
| ·实验药物 | 第13-14页 |
| ·实验试剂 | 第14页 |
| ·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 第15-20页 |
| ·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建立 | 第15页 |
| ·模型评价 | 第15页 |
| ·实验分组 | 第15页 |
| ·实验给药 | 第15-16页 |
| ·药物剂量设计 | 第15-16页 |
| ·具体方法 | 第16页 |
| ·标本的取材 | 第16-17页 |
| ·观测指标 | 第17页 |
| ·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测定血清中IL-17、IL-23表达 | 第17-18页 |
| ·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的制作 | 第18-19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 ·实验小鼠的情况 | 第20页 |
| ·光镜观察结果 | 第20-21页 |
| ·模型组BALB/c小鼠皮损随时间变化过程如图 | 第21-22页 |
| ·BALB/c小鼠模型组实验校正PASI评分的对比 | 第22页 |
| ·BALB/c小鼠在药物干预的血清中IL-17、几-23的影响 | 第22-25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5-41页 |
| ·银屑病动物模型 | 第25-27页 |
| ·传统天然动物模型 | 第25页 |
| ·诱发性动物模型 | 第25页 |
| ·基因突变动物模型 | 第25-26页 |
| ·异体移植动物模型 | 第26页 |
| ·转基因动物模型 | 第26页 |
| ·银屑病样小鼠模型 | 第26页 |
| ·体外细胞模型 | 第26-27页 |
|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27-28页 |
|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28-30页 |
| ·中医对银屑病的治疗 | 第30-31页 |
| ·中医内治法 | 第30-31页 |
| ·中医外治法 | 第31页 |
| ·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认识 | 第31-33页 |
| ·遗传因素 | 第32页 |
| ·免疫因素 | 第32页 |
| ·感染因素 | 第32-33页 |
| ·内分泌因素 | 第33页 |
| ·神经精神因素 | 第33页 |
| ·生活习惯、药物、环境因素 | 第33页 |
| ·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33-34页 |
| ·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治疗 | 第34-35页 |
| ·局部用药 | 第34页 |
| ·系统用药 | 第34-35页 |
| ·导师对于银屑病的认识 | 第35-37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页 |
| ·银屑病平丸治疗银屑病的现代研究作用机制 | 第37-4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
| 综述 | 第47-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