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7-9页 |
三、本选题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论文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清朝官员腐败问题概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清朝法制的历史地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清朝吏治治理总体情况 | 第12-14页 |
一、乾隆中期以前吏治治理 | 第12-13页 |
二、乾隆中期以后吏治治理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清朝官员腐败的特点 | 第14-17页 |
一、群体性特征明显 | 第14-15页 |
二、涉案金额巨大 | 第15-16页 |
三、腐败严重程度具有时代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的法律制度 | 第17-29页 |
第一节 清朝涉及制裁腐败官员的主要法律规定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清朝预防和控制官员群体性腐败的主要法制措施 | 第19-29页 |
一、官员选任和考核制度 | 第19-21页 |
二、保举连坐制度 | 第21-22页 |
三、职务连坐制度 | 第22-23页 |
四、监察制度 | 第23-24页 |
五、回避制度 | 第24-26页 |
六、司法官责任制度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法制的特点及实施效果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一、以依法严惩腐败官员为原则 | 第29页 |
二、以控制社会关系为基本思路 | 第29-30页 |
三、涉及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及防止群体性腐败的前瞻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效果评价 | 第31-35页 |
一、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评析 | 第31-32页 |
二、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的经验和弊端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的法制对当代反腐的借鉴意义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我国当代腐败问题概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吸收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经验的必要性及法理学依据 | 第36-38页 |
一、吸收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经验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二、吸收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经验的法理学依据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反腐法制之完善 | 第38-43页 |
一、建立监督腐败不力责任 | 第38-39页 |
二、完善用人不当责任 | 第39-40页 |
三、建立并完善监管腐败官员近亲属的财产及就业情况等制度 | 第40-41页 |
四、对腐败官员近亲属的任职部门和地区做出适当限制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