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与VAM型投资协议 | 第11-12页 |
·VAM型投资协议法律效力的各方观点总结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案例研究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14-15页 |
·应明确VAM型投资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14页 |
·对VAM型投资协议的法律效力研究应兼顾法经济学分析 | 第14页 |
·应以条款组合的方式防范法律风险 | 第14-15页 |
第2章 VAM型投资协议的概述 | 第15-24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涵义 | 第15-17页 |
·学界对VAM型投资协议的定义 | 第15页 |
·实务界对VAM型投资协议的定义 | 第15-16页 |
·对VAM型投资协议的再定义 | 第16-17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与VAM型投资协议的形成 | 第17-21页 |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 第17-18页 |
·私募股权投资交易中投资条款的演进与VAM型投资协议的形成 | 第18-19页 |
·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本土化与VAM型投资协议 | 第19-21页 |
·VAM型投资协议与相关概念的对比 | 第21-23页 |
·VAM型投资协议与射幸合同 | 第21-22页 |
·VAM型投资协议与投资保底条款 | 第22页 |
·VAM型投资协议与股票期权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VAM型投资协议的法律结构与应用实例 | 第24-31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法律结构 | 第24-26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主体 | 第24-25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客体 | 第25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内容 | 第25-26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分类与作用 | 第26-28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分类 | 第26-27页 |
·VAM型投资协议的作用 | 第27-28页 |
·VAM型投资协议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案例 | 第28-30页 |
·蒙牛A轮融资 | 第28-29页 |
·太子奶对赌失败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VAM型投资协议法律效力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证监会对VAM型投资协议的监管态度与分析 | 第31-33页 |
·证监会对VAM型投资协议的监管态度 | 第31-32页 |
·对证监会监管态度的分析 | 第32-33页 |
·法院系统对VAM型投资协议法律效力的观点 | 第33-39页 |
·“全国首例PE对赌条款被判无效案” | 第33-36页 |
·对法院判决的分析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VAM型投资协议的法律效力分析 | 第40-51页 |
·VAM型投资协议法律效力的实然分析 | 第40-45页 |
·各国合同法相关现行规定之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各国公司法相关现行规定之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VAM型投资协议法律效力的应然分析 | 第45-50页 |
·分析-以合同法原理为视角 | 第45-46页 |
·分析-以公司法精神为视角 | 第46-47页 |
·分析-以法经济学理论为视角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VAM型投资协议效力未定期的对策及未来监管制度建议 | 第51-55页 |
·对策-以投资者为视角 | 第51-52页 |
·加强条款设计 | 第51-52页 |
·加强项目选择中的调研与评估 | 第52页 |
·促进行业自律 | 第52页 |
·对策-以融资者为视角 | 第52-53页 |
·正确定位企业发展 | 第52-53页 |
·设置科学合理的终止和排他机制 | 第53页 |
·加强自身建设 | 第53页 |
·建议-未来监管制度设计 | 第53-54页 |
·行政监管部门应对VAM型投资协议建立分类监管制 | 第53-54页 |
·立法部门应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以适应市场需求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5-56页 |
·VAM型投资协议设计科学具有法律效力 | 第55页 |
·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为VAM型投资协议的适用创造条件 | 第55页 |
·在VAM型投资协议效力未定阶段应谨慎进行相应投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