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表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 第9-11页 |
| 2 传统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 第11-13页 |
| 实验研究 | 第13-33页 |
| 第一部分 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13-2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 ·实验药物 | 第13页 |
| ·实验动物 | 第13-14页 |
| ·实验仪器 | 第14页 |
| ·实验试剂 | 第1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 ·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14-15页 |
| ·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15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1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5-21页 |
| ·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15-16页 |
| ·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16-21页 |
| 第二部分 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21-33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药物 | 第21页 |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22页 |
| ·心肌细胞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对心力衰竭模型细胞及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23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4-33页 |
| ·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24-26页 |
| ·心力衰竭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 ·对心力衰竭模型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27-33页 |
| 讨论 | 第33-43页 |
| 1 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33-37页 |
| ·维拉帕米致心衰模型 | 第33-34页 |
| ·阿霉素致心衰模型 | 第34页 |
| ·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模型 | 第34页 |
| ·去甲肾上腺素致心衰模型 | 第34-35页 |
| ·动脉结扎致心衰模型 | 第35页 |
| ·快速起搏致心衰模型 | 第35-36页 |
| ·普罗帕酮致心衰模型 | 第36页 |
| ·戊巴比妥钠致心衰模型 | 第36-37页 |
| 2 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 | 第37-42页 |
| ·TNF-α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利钠肽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38-39页 |
| ·ET-1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39页 |
| ·ALD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39-40页 |
| ·白细胞介素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40-41页 |
| ·血管紧张素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41页 |
| ·心肌细胞ATP酶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41-42页 |
| 3 参附注射液抗心力衰竭的机制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问题和展望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Ⅰ:综述 | 第5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Ⅱ: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