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数据 | 第16-20页 |
·研究所用数据 | 第16-17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17-20页 |
第三章 零度层亮带形成的物理机制 | 第20-29页 |
·零度层亮带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变作用 | 第20-21页 |
·末速度作用 | 第21页 |
·碰并作用 | 第21-23页 |
·蒸发作用 | 第23-25页 |
·零度层亮带不均匀性的分析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9页 |
第四章 亮带的数值模拟 | 第29-40页 |
·模拟方案及方法 | 第29-32页 |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 第29页 |
·模拟方案 | 第29-31页 |
·模拟区域分类 | 第31-32页 |
·2011 年 6 月 23 日北京地区降水过程模拟结果 | 第32-35页 |
·雷达回波模拟结果 | 第32-33页 |
·微物理过程模拟结果 | 第33-35页 |
·2011 年 9 月 16 日华北地区降水过程模拟结果 | 第35-38页 |
·雷达回波模拟结果 | 第35-37页 |
·微物理过程模拟结果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亮带存在对定量测量降水的影响 | 第40-44页 |
·Z-I 关系法理论分析 | 第40页 |
·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错误来源 | 第40-42页 |
·探空高度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零度层亮带的自动识别与消除方法 | 第44-74页 |
·降水类型识别 | 第44-50页 |
·SHY95 法 | 第44页 |
·改进算法介绍 | 第44-46页 |
·识别效果 | 第46-49页 |
·亮带影响区 | 第49-50页 |
·亮带自动识别与消除方法 | 第50-55页 |
·垂直廓线的生成方法 | 第50-52页 |
·旋转坐标系法识别亮带顶、底高度 | 第52-54页 |
·亮带自动识别与消除方法 | 第54-55页 |
·亮带识别结果 | 第55-66页 |
·两种生成 VPR 法对比 | 第59-61页 |
·确定的 0℃层高度同观测高度的比较 | 第61-62页 |
·亮带消除结果 | 第62-64页 |
·亮带反射率因子及厚度统计分析 | 第64-66页 |
·亮带消除后对定量测量降水精度的影响 | 第66-72页 |
·环流形式分析 | 第67-68页 |
·降水影响结果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讨论和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