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雷暴地闪特征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地闪特征观测方法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光学观测方法回顾 | 第16-17页 |
·电学观测方法回顾 | 第17-20页 |
·选题、研究内容和特色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观测系统和方法 | 第24-36页 |
·闪电VLF/LF波形连续采集系统简介 | 第24-29页 |
·硬件系统简介 | 第24-25页 |
·采集系统简介 | 第25-27页 |
·波形显示软件简介 | 第27-28页 |
·站点分布情况简介 | 第28-29页 |
·观测资料处理方法 | 第29-36页 |
·人工精确识别闪电回击方法 | 第29-32页 |
·两次雷暴闪电特征 | 第32-36页 |
第三章 两次雷暴过程负地闪特征的观测研究 | 第36-84页 |
·回击次数(Number of strokes per flash) | 第36-41页 |
·雷暴0709 | 第36-37页 |
·雷暴0819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1页 |
·负地闪过程持续时间和回击间隔时间 | 第41-59页 |
·负地闪过程持续时间 | 第41-44页 |
·回击间隔时间分布 | 第44-46页 |
·回击间隔时间与回击序号的关系 | 第46-53页 |
·回击间隔时间与回击次数的关系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6-59页 |
·回击强度特征 | 第59-71页 |
·两次雷暴后继回击与首次回击强度比值分布 | 第59-60页 |
·两种方法分析雷暴0709回击强度 | 第60-65页 |
·两种方法分析雷暴0819回击强度 | 第65-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回击间隔时间与回击强度关系研究 | 第71-76页 |
·雷暴0709相邻回击强弱与回击间隔关系 | 第72-73页 |
·雷暴0819相邻回击强弱与回击间隔关系 | 第73-75页 |
·R值与回击序号关系 | 第75-76页 |
·负地闪初始击穿过程研究 | 第76-81页 |
·雷暴0709负地闪初始击穿过程研究 | 第76-78页 |
·雷暴0819负地闪初始击穿过程研究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两次雷暴正地闪特征初步分析 | 第84-94页 |
·正地闪概率和回击数分析 | 第84-87页 |
·正地闪回击间隔时间分析 | 第87-89页 |
·正地闪回击强度分析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102页 |
·基于准确计数法的地闪特征总结 | 第94-98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