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蓝藻的机械清除工艺以及离心脱水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致谢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水体蓝藻清除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蓝藻水华机械清除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6-19页 |
·藻水分离工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蓝藻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试验区位置及巢湖生态环境状况 | 第22-27页 |
·实验区位置 | 第22-23页 |
·巢湖生态环境状况 | 第23-24页 |
·巢湖富营养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巢湖的主要污染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本试验应用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27-34页 |
·水华蓝藻的机械清除 | 第27-28页 |
·藻水分离工艺 | 第28-30页 |
·蓝藻强制通风堆肥 | 第30-31页 |
·强制通风堆肥原理 | 第30页 |
·堆肥参数 | 第30-31页 |
·腐熟的主要指标 | 第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叶绿素 a(Chla)的测定 | 第31-32页 |
·总磷(TP)的测定 | 第32页 |
·总氮(TN)的测定 | 第32页 |
·总钾的测定 | 第32-33页 |
·种子发芽指数测定 | 第33页 |
·大肠杆菌菌数测定 | 第33页 |
·其他因子的测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水华蓝藻的机械清除工艺及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水华蓝藻清除方法 | 第34-35页 |
·“剥离液”实验室小试 | 第35-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藻类去除率 | 第37-40页 |
·200m~2围栏扩大试验研究 | 第40-4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取样与检测 | 第4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藻水分离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试验工艺与材料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蓝藻过滤 | 第43页 |
·收集池蓝藻絮凝试验 | 第43-44页 |
·蓝藻离心脱水试验 | 第44页 |
·LWD430-N 型卧螺离心机技术特点 | 第44-45页 |
·LWD430-N 型卧螺离心机工作原理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蓝藻过滤效果分析 | 第46页 |
·收集池内投加最佳絮凝剂投加量 | 第46页 |
·卧螺离心机离心脱水试验分析 | 第46页 |
·絮凝剂投加量对藻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差转速对藻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蓝藻离心脱水后水质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蓝藻强制通风堆肥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藻泥堆肥方法 | 第49页 |
·采样与检测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第50页 |
·堆肥过程中水芹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 第50-51页 |
·堆肥过程大肠杆菌群的数量变化 | 第51页 |
·成品特性 | 第51页 |
·水华蓝藻以及有机肥的获取量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工艺可行性分析 | 第53-56页 |
·环境风险分析 | 第53-54页 |
·剥离液对水体的影响 | 第53-54页 |
·聚丙烯酰胺对水体的影响 | 第54页 |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54-55页 |
·环境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