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复电阻率法研究的现状 | 第11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本文工作数据量 | 第12-14页 |
2 铬污染土壤复电阻率特性基础理论 | 第14-24页 |
·土壤电导率研究 | 第14页 |
·土壤激发极化机理研究 | 第14-17页 |
·土壤激发极化效应 | 第14-15页 |
·土壤激发极化的原因 | 第15页 |
·双电层模型概述 | 第15-17页 |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 | 第17-19页 |
·高密度电阻率法 | 第17-18页 |
·激发极化法 | 第18-19页 |
·电法勘探常用装置 | 第19-20页 |
·温纳装置 | 第19-20页 |
·偶极装置 | 第20页 |
·土壤的时域特性 | 第20-22页 |
·土壤的频域特性 | 第22-24页 |
3 室内电阻率、复电阻率测量装置实验研究 | 第24-32页 |
·土样统一配置标准 | 第24-25页 |
·污染土样的人工配置方法 | 第25-26页 |
·铬污染土壤浸出液配置 | 第26-27页 |
·重庆民丰化工厂铬污染场地土壤电阻率实验 | 第27-32页 |
·土样配置 | 第29页 |
·不同含水率对场地内未污染土的影响 | 第29页 |
·人工模拟现场铬污染土样的电阻率实验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页 |
·实验结论 | 第30-32页 |
4 装置的改进 | 第32-42页 |
·供电电极 AB 和测量电极 MN 的处理对比实验 | 第32-33页 |
·回路短接实验 | 第33-34页 |
·电极确定实验 | 第34-35页 |
·电极选择 | 第34-35页 |
·实验方案 | 第35页 |
·实验结论 | 第35页 |
·充电时间确定实验 | 第35-36页 |
·供电波形确定实验 | 第36-37页 |
·放电曲线及其可重现性测试实验 | 第37-39页 |
·时-频域测量平台的建立 | 第39-42页 |
5 室内电阻率和复电阻率实验 | 第42-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内容 | 第43页 |
·时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含水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污染物浓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 第44页 |
·孔隙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各因素对二次场衰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频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含水率对复电阻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污染物浓度对复电阻率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孔隙度对复电阻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6 室外时-频域装置场地实验 | 第51-57页 |
·时-频域装置测量实验 | 第51-54页 |
·土槽设计 | 第51-52页 |
·测线布置 | 第52-53页 |
·数据整理与处理 | 第53-54页 |
·AGI 高密度电法仪测量 | 第54-55页 |
·测线布置 | 第54页 |
·高密度电法二维反演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57-59页 |
研究生阶段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