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青春之歌》接受史:一本书的命运 | 第9-19页 |
第一节 50~60年代:阶级话语的论争 | 第9-12页 |
第二节 文革期间:政治话语的规训 | 第12-13页 |
第三节 80年代:反思话语的萌生 | 第13-16页 |
第四节 90年代以来:多重话语的喧嚣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青春之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接受系谱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林道静:从革命图腾到复合形象 | 第19-22页 |
1. 革命战士形象 | 第20页 |
2. 知识分子形象 | 第20-21页 |
3. 民族国家形象 | 第21页 |
4. 苏醒的女性形象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余永泽:从"反面人物"到学术坚守者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卢嘉川、江华:从共产党员到"血性男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青春之歌》接受机制分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历史语境的变迁与国家意志的弱化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接受主体与接受视野的演变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接受中的过度诠释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