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页
第一章 庭前会议制度概述第11-16页
 第一节 庭前会议的概念及法律规定第11-13页
  一、 庭前会议法律规定第11-12页
  二、 庭前会议概念第12-13页
 第二节 庭前会议与庭前审查、庭前准备程序比较第13-15页
  一、 庭前会议与庭前审查程序第13-14页
  二、 庭前会议与庭前准备程序第14-15页
 第三节 庭前会议制度司法现状第15-16页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庭前会议制度现状研究第16-25页
 第一节 庭前制度现状比较第17-22页
  一、 关于庭前会议功能第17-18页
  二、 关于庭前会议案件范围第18页
  三、 关于庭前会议启动与审理主体第18-19页
  四、 关于庭前会议参与的对象第19-20页
  五、 关于庭前会议审查方式第20页
  六、 关于庭前会议内容第20-21页
  七、 关于庭前会议结果第21-22页
 第二节 域外庭前程序的异同与启示第22-25页
  一、 域外庭前程序的异同第23-24页
  二、 域外庭前程序对我国的启示第24-25页
第三章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原因第25-34页
 第一节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基础第25-30页
  一、 程序正义第25-27页
  二、 审判公正第27-28页
  三、 诉讼效率第28-29页
  四、 控辩平衡第29-30页
 第二节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必要性第30-33页
  一、 审前程序司法权的缺乏第30-31页
  二、 裁判机制的缺乏第31页
  三、 程序性辩护的缺乏第31-32页
  四、 法官预断现象难以避免第32-33页
 第三节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可行性第33-34页
  一、 人权保障观念深入人心第33页
  二、 司法改革提供了经验第33-34页
  三、 国外的立法经验第34页
第四章 庭前会议制度的合理构建第34-45页
 第一节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路径选择第34-35页
 第二节 庭前会议的启动第35-37页
  一、 启动时间第35页
  二、 启动主体第35-36页
  三、 案件范围第36-37页
  四、 参与主体第37页
 第三节 庭前会议的审查第37-38页
  一、 审查原则第37页
  二、 审查主体第37-38页
  三、 审查方式第38页
 第四节 庭前会议的内容第38-42页
  一、 公诉案件的审查第38-39页
  二、 证据开示及保全第39-41页
  三、 非法证据排除第41页
  四、 强制措施的审查第41-42页
  五、 其它内容第42页
 第五节 庭前会议的结果及救济第42-45页
  一、 针对公诉案件起诉审查的处理第43页
  二、 针对案件分流的处理第43页
  三、 对于证据开示的处理第43-44页
  四、 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处理第44页
  五、 对于强制措施审查的处理第44页
  六、 对于其他内容的处理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物证监管链条的构建
下一篇:公诉适用简易程序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