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读教育研究--对我国工读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的思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工读教育概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工读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一、 工读教育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工读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工读教育的定位与特殊性 | 第17-22页 |
一、 工读教育的定位 | 第18-19页 |
二、 工读教育的特殊性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我国工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我国工读教育的现状 | 第22-24页 |
一、 工读学校的分布情况 | 第22-23页 |
二、 工读学校的物资条件 | 第23页 |
三、 工读学校的师资情况 | 第23页 |
四、 工读学校的教学情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工读教育的困境 | 第24-30页 |
一、 法规缺失,工读教育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 第24-25页 |
二、 未能准确定位,工读教育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 | 第25-26页 |
三、 招生困难,工读教育陷入生存危机 | 第26-27页 |
四、 自身不足,工读教育陷入发展困境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类似机构的实践及借鉴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类似机构的实践 | 第30-36页 |
一、 香港的群育学校 | 第30-32页 |
二、 日本的儿童自立支援设施 | 第32-34页 |
三、 德国的促进学校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类似机构的比较借鉴 | 第36-40页 |
一、 招生程序的规范化 | 第36-37页 |
二、 对学生进行定期评估 | 第37-38页 |
三、 有明确的转出机制 | 第38-39页 |
四、 教育和矫正的多样性 | 第39页 |
五、 教育的人文性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工读教育的具体建议 | 第40-52页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保障工读教育的法律体系 | 第40-43页 |
一、 改善现有的法规、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 第40-41页 |
二、 循序渐进,逐步颁布工读教育特别法 | 第41-42页 |
三、 其他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改善工读教育的外在环境 | 第43-46页 |
一、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大众对工读教育的误解 | 第43-44页 |
二、 加强管理,增大政府部门对工读教育的投入力度 | 第44页 |
三、 加强与工读学生家庭的交流 | 第44-45页 |
四、 加强与其他未成年人矫正模式的经验交流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完善工读教育的自身环境 | 第46-52页 |
一、 明确工读学校的收生范围 | 第46-47页 |
二、 招生程序的完善 | 第47-48页 |
三、 对工读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 | 第48-49页 |
四、 建立工读教育退出制度 | 第49页 |
五、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 | 第49-50页 |
六、 改变办学思路,使课程设置呈现多样化 | 第50页 |
七、 由封闭办学逐渐向开放式办学转变 | 第50-51页 |
八、 消除不良交叉感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