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宗炳《画山水序》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一、既往研究概述第13-22页
   ·对《画山水序》相关研究的研究第13-15页
   ·新方法与新研究:概念史新方法之于画论研究第15-19页
   ·“庄学”正名:“庄学”的定位准确吗?究竟是“庄学”还是“玄学”?第19-22页
二、宗炳其人与著作第22-24页
三、《画山水序》重解第24-74页
   ·版本考证第25-26页
   ·文本结构和论证逻辑第26-28页
   ·题名解第28-30页
  “山水”考第28页
  “序”考第28-30页
   ·首段详解第30-52页
  1. 首句解第30-40页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论题的确解第31-36页
   宗炳“圣人”的定位第36-37页
   山水价值的来源第37-40页
  2. 第二句解第40-44页
   人名与地名的匹配与史籍出处第40-42页
   “孔”与“大蒙”考第42-44页
  3. 第三句解第44-51页
   “神”观念考第45-47页
   “以神法道”的意义第47-48页
   “圣人法道”论题的源头第48-49页
   “道”的归属第49-51页
  4. 首段疑问的结论第51-52页
   ·第二段解第52-54页
  “不知老之将至”问题第53页
  “凝气怡身”与“石门”问题第53-54页
  修身的阻断:本段于文中行文逻辑的意义第54页
   ·第三段解第54-57页
  实指与虚指:“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的语境第55-56页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句的哲学依据第56-57页
  第三段的意义:逻辑转折第57页
   ·第四段解第57-61页
  “盘桓”与“绸缪”问题第58-60页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及“透视法”问题第60-61页
  “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问题第61页
   ·第五段解第61-67页
  第五段的内容实质第62页
  观画还是观山水第62-63页
  观画之理第63-65页
  绘画的终极目标:是不是“写山水之‘神’”问题第65-67页
   ·第六段解第67-74页
  末段之意义:如何借画修身第67-68页
  极限空间的想象:“四荒、天励之菜、野”第68-69页
  “畅神”考第69-70页
  宗炳的修身方式第70页
  实游与“卧游”第70-72页
  宗炳观画的特点第72-73页
  后五段小结第73-74页
四、“画山水”观念如何起源:文本与社会思想的关系第74-169页
   ·“画山水”之前:“游山水”第75-100页
  群游第75-85页
  独游第85-92页
  游山水的“双模式”第92-95页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游山水”第95-99页
  游山水的时空限定第99-100页
   ·“游山水”观念的诞生第100-127页
  “山水”观念的形成第100-107页
  “山水”价值的形成第107-112页
  “游”观念考第112-119页
  “游”观念的哲学依据第119-123页
  “游山水”观念的形成第123-127页
   ·“游山水”之前:登高与远望第127-156页
  “2+2”登涉四传统第129-134页
  登涉四传统等于游山水吗?登涉四传统背后的观念支撑第134-137页
  登高远望的新传统:汉末文学兴起第137-140页
  登高远望:汉末魏晋文学视觉经验大转换第140-144页
  登高远望与汉末魏晋士夫注意力集体大转向:何以没有出现花鸟画?第144-156页
   ·画山水与修身第156-166页
  什么是修身?魏晋以前如何修身?第157-159页
  魏晋修身的变异与“画山水”第159-166页
   ·“画山水”观念的最终起源第166-169页
附录一:参考书目第169-175页
附录二:《<叙画>重解》第175-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30年代黄山开发及黄山图创作之研究--以“黄社”社员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为例
下一篇:倪涛《六艺之一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