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及内涵 | 第12页 |
2-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概念 | 第12-13页 |
§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动因研究 | 第13-14页 |
§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2-4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2-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研究 | 第16-21页 |
2-5-1 根据主导者分类 | 第16-18页 |
2-5-2 根据存在形式分类 | 第18-19页 |
2-5-3 根据法律形态分类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31页 |
§3-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命周期模型 | 第21-23页 |
3-1-1 组建阶段 | 第21-22页 |
3-1-2 成长阶段 | 第22页 |
3-1-3 成熟阶段 | 第22页 |
3-1-4 衰退阶段 | 第22-23页 |
§3-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3-2-1 匹配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3-2-2 互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3-2-3 共赢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3-3-1 组织间存在差异 | 第29页 |
3-3-2 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29页 |
3-3-3 利益分配不合理 | 第29页 |
3-3-4 外部环境不理想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1-47页 |
§4-1 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4-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基础 | 第32-34页 |
4-2-1 建模目的与边界确定 | 第32-33页 |
4-2-2 系统动力学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4-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4-40页 |
4-3-1 联盟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 | 第34-37页 |
4-3-2 联盟运行的系统流图 | 第37-39页 |
4-3-3 变量定义及参数估计 | 第39-40页 |
§4-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40-42页 |
4-4-1 心智模型测试 | 第40-42页 |
4-4-2 模型结构测试 | 第42页 |
4-4-3 参数估计测试 | 第42页 |
§4-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仿真模拟 | 第42-47页 |
4-5-1 信任水平参数的仿真分析 | 第45页 |
4-5-2 匹配性参数的仿真分析 | 第45页 |
4-5-3 互动性参数的仿真分析 | 第45页 |
4-5-4 共赢性参数的仿真分析 | 第45-46页 |
4-5-5 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参数的仿真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47-59页 |
§5-1 联盟的运行机制框架 | 第47-48页 |
§5-2 组建阶段的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5-2-1 选择机制 | 第48-49页 |
5-2-2 信任机制 | 第49-50页 |
§5-3 成长阶段的运行机制 | 第50-54页 |
5-3-1 沟通机制 | 第50-52页 |
5-3-2 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5-3-3 资源共享机制 | 第53-54页 |
§5-4 成熟阶段的运行机制 | 第54-57页 |
5-4-1 人才流动机制 | 第54-55页 |
5-4-2 利益分配机制 | 第55-56页 |
5-4-3 风险防范机制 | 第56-57页 |
§5-5 完善联盟运行机制的相关策略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A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