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公司司法解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5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概念 | 第12-14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法律意义 | 第15-16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公司僵局和股东利益保护的逻辑必然 | 第15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价值平衡与协调的产物 | 第15-16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体现司法权对经济的适当干预 | 第16页 |
第三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消极影响 | 第16-18页 |
·公司解散对职工的影响 | 第16页 |
·公司解散对债权人的影响 | 第16-17页 |
·公司解散对社会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现状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现行法律制度 | 第19-24页 |
·诉讼当事人 | 第19-21页 |
·原告的主体资格 | 第19-20页 |
·被告的主体资格 | 第20页 |
·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 | 第20-21页 |
·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21-23页 |
·“公司僵局”不能等同于“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 第21-22页 |
·如何理解“严重困难” | 第22-23页 |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判断 | 第23页 |
·公司司法解散中的法律后果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请求权主体资格问题 | 第24-25页 |
·公司司法解散事由问题 | 第25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措施问题 | 第25-26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与公司清算衔接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国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现状及其启示 | 第27-34页 |
第一节 英国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27-29页 |
·英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27-28页 |
·英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英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页 |
第二节 美国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29-31页 |
·美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29-30页 |
·美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0-31页 |
·美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页 |
第三节 德国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31-33页 |
·德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31-32页 |
·德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2-33页 |
·德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页 |
第四节 日本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33-34页 |
·日本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33页 |
·日本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3-34页 |
·日本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完善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司法解散制度应贯彻的原则 | 第34-36页 |
·公司主体维持原则 | 第34-35页 |
·利益平衡原则 | 第35页 |
·救济用尽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之完善 | 第36-43页 |
·适用对象的确定 | 第36-37页 |
·明确请求权主体资格 | 第37-38页 |
·明确解散事由 | 第38-39页 |
·公司解散后的清算事务 | 第39-40页 |
·建立恶意诉讼防范机制 | 第40页 |
·增设调解程序为必经程序 | 第40-41页 |
·增设替代性救济措施 | 第41-43页 |
·构建强制股权收购制度 | 第41-42页 |
·指定临时董事和监管人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