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枣树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 | 第12-13页 |
·裂果现象和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裂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裂果机制的研究 | 第14-16页 |
·解剖结构 | 第14页 |
·果实表皮机械特性 | 第14-15页 |
·矿质元素 | 第15页 |
·理化特性 | 第15-16页 |
·其他因素 | 第16页 |
·角质层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进化水平 | 第17页 |
·角质层功能 | 第17-18页 |
·角质层组成成分 | 第18-19页 |
·角质层成分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分离角质层的常规方法 | 第19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第19-20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0页 |
·角质层与裂果的关系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不同枣树种质裂果特性鉴定 | 第2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抗裂种质筛选 | 第22页 |
·自然裂果率调查和裂果指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同一分离群体不同个体间裂果特性调查 | 第22页 |
·不同品种间裂果特性调查 | 第22-23页 |
·室内诱裂实验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抗裂种质筛选 | 第23-28页 |
·自然裂果率调查和裂果指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同一分离群体不同个体间裂果特性调查 | 第28-29页 |
·不同品种间裂果特性调查 | 第29-30页 |
·室内诱裂实验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不同裂果特性枣品种果实生物机械学特性对比研究 | 第34-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不同裂果特性枣品种果实表皮解剖结构对比研究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同一分离群体不同个体间果实表皮形态学对比观察 | 第39页 |
·不同品种间果实表皮形态学对比观察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同一分离群体不同个体间果实表皮形态学对比观察 | 第41-42页 |
·不同品种间果实表皮形态学对比观察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5. 不同裂果特性果实角质层组分对比研究 | 第4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角质层分离 | 第44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条件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角质层主要有机组分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角质层蜡质成分分析 | 第47页 |
·角质层角质成分分析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角质层酶解分离 | 第47-48页 |
·蜡质提取 | 第48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体条件及步骤 | 第48页 |
·角质层角质组分分析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蜡质主要组成成分定性分析 | 第48-51页 |
·角质主要组成成分定量分析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7. 讨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