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板块构造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作用相结合是矿床研究的前缘领域 | 第10页 |
·成矿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10-11页 |
·胶东矿集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第11-12页 |
·成果、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3页 |
·区域地层 | 第14页 |
·区域构造 | 第14-19页 |
·褶皱构造 | 第15-16页 |
·断裂构造 | 第16-19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19页 |
·遥感特征 | 第19-23页 |
·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蚀变异常带的特征 | 第21-22页 |
·找矿远景 | 第22-23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33页 |
·地层 | 第24页 |
·构造地质 | 第24-25页 |
·齐山构造 | 第24页 |
·招远—平度断裂带 | 第24-25页 |
·大尹格庄断裂 | 第25页 |
·南沟断裂 | 第25页 |
·南(周)家断层 | 第25页 |
·岩浆岩 | 第25-26页 |
·花岗岩 | 第25-26页 |
·脉岩 | 第26页 |
·矿体及矿石特征 | 第26-28页 |
·矿体特征 | 第26-27页 |
·矿石特征 | 第27-28页 |
·蚀变及分带 | 第28-31页 |
·蚀变特征 | 第28-30页 |
·蚀变类型 | 第30-31页 |
·矿物的生成顺序 | 第31-33页 |
4 构造在成矿中的作用 | 第33-43页 |
·招平断裂带的控矿作用 | 第33页 |
·分带性 | 第33页 |
·构造-蚀变-岩石组合控矿 | 第33页 |
·大尹格庄断层控制作用 | 第33-34页 |
·断层盘的矿化差异 | 第34页 |
·断裂带两盘矿体特征差别 | 第34页 |
·构造对成矿制约的证据 | 第34-36页 |
·构造控矿(作用) | 第35页 |
·复杂的构造控制作用 | 第35-36页 |
·节理统计 | 第36-43页 |
·招-平断裂与大尹格庄断裂之关系 | 第36-38页 |
·构造应力场 | 第38-43页 |
5 构造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3-52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9页 |
·工作成果 | 第43-44页 |
·元素异常特征 | 第44-49页 |
·地球物理异常 | 第49-52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物探异常 | 第50-52页 |
6 矿床成因分析 | 第52-55页 |
·矿质来源 | 第52页 |
·成矿条件 | 第52-53页 |
·成矿-构造-热事件 | 第53页 |
·成因模式 | 第53-55页 |
7.深部隐伏矿体与靶区预测 | 第55-60页 |
·深部隐伏矿体找矿标志分析 | 第55页 |
·找矿靶位 | 第55-59页 |
·探矿效果评价 | 第59-60页 |
8 结论 | 第60-62页 |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60-61页 |
·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图说明 | 第68-70页 |
附图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