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论文目的与写作思路 | 第10-15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5-26页 |
(一) 当下思想史研究的弊病与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二) 对余英时“内在理路”说之批判 | 第19-23页 |
(三) 前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清代汉学之危机:以章学诚、方东树之批判为例 | 第26-57页 |
第一节 汉学对于“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重构 | 第26-35页 |
第二节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与“官守师传之道” | 第35-42页 |
第三节 方东树的“商兑汉学”与“汉宋调和” | 第42-51页 |
第四节 余论:清代经学的批判历程 | 第51-57页 |
第二章 康有为对“尊德性”、“道问学”之重构 | 第57-82页 |
第一节 从“典章制度”到“微言大义”:清今文学的兴起 | 第57-62页 |
第二节 泰西法度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大义” | 第62-71页 |
第三节 晚清今文家“左氏不传经”及其对“六经皆史”的回应 | 第71-78页 |
第四节 余论:对西方认知的转变与康有为的处境 | 第78-82页 |
第三章 章太炎对“尊德性”、“道问学”之重构 | 第82-109页 |
第一节 汉学正统派于“致用”的困境 | 第82-89页 |
第二节 “推寻国性”与章太炎对清代汉学“尊德性”之重构 | 第89-97页 |
第三节 “六经皆史”与章太炎对章学诚、方东树的回应 | 第97-104页 |
第四节 余论:民族主义浪潮与章太炎经学思想的互动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康、章之方案与经学的终结 | 第109-137页 |
第一节 “激动种性”与诸子学的兴起 | 第109-119页 |
第二节 “托古改制”与古史辨运动 | 第119-124页 |
第三节 康、章之学术品格与政治关怀 | 第124-133页 |
(一) 章太炎“非黄”与其对代议制的反思 | 第124-130页 |
(二) 康有为的“三世渐进”及其对民初政治的批判 | 第130-133页 |
第四节 余论:进化论与“史”的转变 | 第133-137页 |
结语 | 第137-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后记 | 第152-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