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0-11页 |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数据获取 | 第17-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源 | 第20-2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内涵 | 第21-2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与特征 | 第24-27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与地位 | 第27-2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8-29页 |
·主导产业理论 | 第29-30页 |
·创新理论 | 第30页 |
·产业结构与升级理论 | 第30-3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 | 第31-3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路径种类 | 第31-3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轨迹 | 第3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34-36页 |
第3章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 第36-52页 |
·重庆产业发展沿革 | 第36-40页 |
·重庆产业发展历史 | 第36页 |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重庆产业总体格局及重点 | 第38-40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 第40-47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41-43页 |
·具体的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 第47-5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0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 第50-52页 |
第4章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2-60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52-54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现状 | 第52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关联现状 | 第52-53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 第53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效益现状 | 第53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有好现状 | 第53-54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 第54页 |
·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比较优势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产业关联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4-60页 |
·内部原因 | 第54-55页 |
·外部原因 | 第55-60页 |
第5章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策略 | 第60-66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 第60-61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原则 | 第61-62页 |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 第61页 |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 | 第61-62页 |
·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 | 第62页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策略 | 第62-66页 |
·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宏观规划与引导 | 第62-63页 |
·健全新能源汽车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 | 第63页 |
·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 | 第63页 |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 第63页 |
·大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能力 | 第63-64页 |
·实施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升级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是大势所趋 | 第6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有规律可循 | 第66页 |
·重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66-67页 |
·培战略性性新兴产业育需具备政策、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配合 | 第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