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黔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6-17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页 |
| ·主要认识 | 第16-17页 |
| 第2章 黔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5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 ·地层特征 | 第19-25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 ·奥陶系 | 第19-20页 |
| ·志留系 | 第20页 |
| ·实测露头特征 | 第20-25页 |
| 第3章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分析 | 第25-42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25-29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29-33页 |
| ·深水陆棚 | 第29页 |
| ·浅水陆棚 | 第29页 |
| ·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29-33页 |
| ·五峰组黑色页岩段 | 第31页 |
| ·五峰组观音桥段介壳灰岩段 | 第31页 |
| ·龙马溪组下段黑色页岩段 | 第31页 |
| ·龙马溪组上段非黑色页岩段 | 第31-33页 |
| ·沉积剖面横向、纵向对比 | 第33-35页 |
|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厚度平面对比 | 第33页 |
|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厚度纵向对比 | 第33-35页 |
| ·无机地球化学指示意义 | 第35-40页 |
| ·黑色页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5-37页 |
| ·黑色页岩微量元素分析 | 第37-40页 |
| ·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模式 | 第40-42页 |
| 第4章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第42-49页 |
| ·有机质类型 | 第42-43页 |
| ·有机质丰度 | 第43-47页 |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7-49页 |
| 第5章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 第49-67页 |
| ·矿物组份分析 | 第49-52页 |
| ·物性特征 | 第52-64页 |
| ·孔渗特征 | 第52-54页 |
| ·比表面特征 | 第54-59页 |
| ·微观孔隙特征 | 第59-64页 |
| ·含气性特征 | 第64-67页 |
| ·等温吸附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 ·含气量纵向变化特征 | 第65-67页 |
| 第6章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含气性主控因素探讨 | 第67-79页 |
| ·吸附量与有机碳含量关系 | 第67-69页 |
| ·吸附量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 | 第69-70页 |
| ·吸附量与孔隙体积和孔隙结构的关系 | 第70-75页 |
| ·吸附量与孔隙度的相关性 | 第70-72页 |
| ·吸附量与孔隙结构的相关性 | 第72-75页 |
|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含气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75-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