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九十年代关于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文献著作 | 第11-12页 |
2、 二零零年以后关于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文献著作 | 第12-17页 |
一、 张岱年的生平与《中国哲学大纲》写作背景 | 第17-21页 |
(一) 张岱年的生平简介 | 第17-18页 |
(二) 《中国哲学大纲》写作背景 | 第18-21页 |
1.张岱年写作《中国哲学大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 | 第19-20页 |
2.张岱年写作《中国哲学大纲》的中国哲学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二、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初创独特的中国哲学史框架 | 第21-29页 |
(一) 挖掘中国哲学中存在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线索 | 第21-22页 |
(二) 彰显中国哲学的唯物论传统 | 第22-25页 |
1.五行说所体现的唯物观 | 第22-23页 |
2.本根论中的唯物主义倾向 | 第23-24页 |
3.利用马克思主义规律学说诠释中国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 第24-25页 |
(三) 阐发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 第25-29页 |
1.总结中国辩证思维的发展脉络 | 第25页 |
2.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阐述中国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三、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观点运用于人生论中 | 第29-34页 |
(一) 总结中国哲学中有为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29-30页 |
(二)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解读有为人生哲学 | 第30-34页 |
1.创造性 | 第31页 |
2.能动性 | 第31-32页 |
3.历史性 | 第32页 |
4.客观物质性 | 第32-34页 |
四、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观点运用于中国哲学之中 | 第34-39页 |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第34-37页 |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 第37-39页 |
五、 用统一于实践的辩证法与唯物论分析中国哲学方法论 | 第39-42页 |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 第39-40页 |
(二) 对立双方的辨证方法 | 第40页 |
(三) 一般与个别的方法 | 第40-42页 |
结语: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