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9-23页 |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 | 第21-23页 |
3 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山西省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3-24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25页 |
·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 | 第25页 |
·山西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4 山西省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28-52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方法及步骤 | 第28-30页 |
·基础数据的来源 | 第30页 |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山西省2011年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2-34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4-35页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山西省2007-2011年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 第36-47页 |
·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 第37-40页 |
·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 | 第40-42页 |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演变分析 | 第42-46页 |
·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分析 | 第47-52页 |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分析 | 第47-48页 |
·生态协调度分析 | 第48-50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分析 | 第50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 | 第50-52页 |
5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2-55页 |
·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 第52页 |
·转变消费模式,在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倡“低足迹”的消费模式 | 第52-53页 |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3页 |
·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 | 第53-54页 |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 | 第54-55页 |
6 结语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