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双活性基聚硅氧烷改善棉织物的手感和防皱效果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引言 | 第13页 |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机理 | 第13-14页 |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剂 | 第14-15页 |
·N-羟甲基类整理剂 | 第14-15页 |
·无甲醛防皱整理剂 | 第15页 |
·用于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环氧化物 | 第15-18页 |
·环氧化物的结构 | 第15-16页 |
·环氧化物与棉纤维素的反应机理 | 第16页 |
·整理工艺 | 第16-17页 |
·催化剂 | 第17-18页 |
·有机硅柔软剂在棉织物防皱整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有机硅柔软剂作为添加剂使用 | 第18-19页 |
·有机硅柔软剂本身的防皱性能 | 第19页 |
·织物交联程度的测定 | 第19-22页 |
·染色法 | 第19-20页 |
·不溶性测定法 | 第20页 |
·硫酸化法 | 第20页 |
·葡萄糖浓度比色法 | 第20-21页 |
·元素分析法 | 第21页 |
·酸碱滴定法 | 第21页 |
·纸上层析法和色层法 | 第21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22页 |
·交联分布的测定 | 第22-23页 |
·染色法 | 第22页 |
·显微镜法 | 第22-23页 |
·X射线衍射法 | 第23页 |
·同位素示踪法 | 第23页 |
·交联长度和交联分布对织物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交联长度的影响 | 第23页 |
·交联分布的影响 | 第23-24页 |
·反相凝胶渗透色谱法用于棉纤维微隙结构的研究 | 第24-25页 |
·反相凝胶渗透色谱法的机理 | 第24-25页 |
·色谱柱的装填 | 第25页 |
·反相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应用 | 第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化学品 | 第26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织物整理 | 第27页 |
·棉纤维微隙结构分析 | 第27-31页 |
·整理后织物的测试 | 第31-32页 |
·织物折皱回复角(WRA) | 第31页 |
·织物纬向拉伸断裂强力(BS) | 第31页 |
·织物硬挺度 | 第31页 |
·织物弯曲性能 | 第3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60页 |
·双端环氧基聚硅氧烷柔软剂的基本信息 | 第32-34页 |
·柔软剂的分子式、结构式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第32-33页 |
·柔软剂乳液的含固量和粒径 | 第33页 |
·柔软剂的红外谱图 | 第33-34页 |
·柔软剂的溶剂法整理 | 第34-38页 |
·晾干整理 | 第34-35页 |
·氢氧化钠作催化剂整理 | 第35-38页 |
·等折皱回复角下不同柔软剂的强力 | 第38页 |
·聚合度对棉织物柔软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织物的硬挺度 | 第38-39页 |
·整理织物的弯曲性能 | 第39-40页 |
·柔软剂对棉织物的交联整理 | 第40-52页 |
·催化剂的筛选 | 第40-42页 |
·棉织物表面pH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催化剂的浓度 | 第44-47页 |
·工艺流程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溶剂介质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聚合度对交联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柔软剂在棉纤维表面的分布及对纤维微隙结构的影响 | 第52-60页 |
·柔软剂在棉纤维表面的分布 | 第52-54页 |
·柔软剂对棉纤维微隙结构的影响 | 第54-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