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建立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一、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 第11-15页 |
(一)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1-12页 |
(二) 生态补偿理论 | 第12-13页 |
(三) 外部性和国家干预理论 | 第13-15页 |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二、基本理论在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具体适用 | 第15-19页 |
(一) 确定矿区废弃地复垦目标与内涵 | 第15-17页 |
(二) 适用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具体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及其缺陷 | 第19-28页 |
一、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一) 土地复垦发展史 | 第19-20页 |
(二) 土地复垦法律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一) 开采许可证制度 | 第21页 |
(二) 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 第21-22页 |
(三) 土地复垦激励制度 | 第22页 |
(四) 士地复垦验收制度 | 第22-23页 |
三、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23-28页 |
(一) 现有规定不能满足矿区废弃地复垦要求 | 第23-24页 |
(二) 复垦监督制度不到位 | 第24-25页 |
(三) 复垦制度难落实 | 第25-26页 |
(四) 复垦验收制度不健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若干国外经验 | 第28-37页 |
一、复垦法律制度立法的设置 | 第28-29页 |
(一) 美国的《露天采矿管理和复垦法》 | 第28页 |
(二) 德国的复垦法律法规 | 第28-29页 |
二、复垦的事前约束制度 | 第29-30页 |
(一) 美国的许可证和保证金制度 | 第29-30页 |
(二) 其他国家的复垦事前约束制度 | 第30页 |
三、复垦监督制度 | 第30-31页 |
(一) 美国复垦监督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 第30-31页 |
(二) 澳大利亚的环境执行报告书制度 | 第31页 |
四、复垦激励制度 | 第31-33页 |
(一) 美国的复垦保证金制度 | 第31-32页 |
(二) 澳大利亚的复垦抵押金制度 | 第32-33页 |
五、历史欠账问题的处理 | 第33-34页 |
(一) 美国的复垦基金制度 | 第33页 |
(二) 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基金制度 | 第33-34页 |
六、对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借鉴总结 | 第34-37页 |
(一) 矿区废弃地复垦依据的设置 | 第34页 |
(二) 矿区废弃地复垦制度的事前约束 | 第34-35页 |
(三) 公众参与加强矿区废弃地复垦监督制度 | 第35页 |
(四) 矿区废弃地复垦保证金的激励 | 第35-36页 |
(五) 矿区废弃地复垦基金制度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3页 |
一、《土地复垦条例》中设定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专章规定 | 第37页 |
二、将复垦计划作为采矿许可证的前置程序 | 第37-38页 |
三、矿区废弃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 第38-39页 |
四、建立废弃及老矿区复垦基金制度 | 第39页 |
五、完善矿区废弃地复垦激励制度 | 第39-40页 |
六、强化矿区废弃地复垦监督制度 | 第40-41页 |
七、健全矿区废弃地复垦验收制度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