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价值: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五) 核心概念 | 第14-19页 |
(六) 篇章结构 | 第19页 |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2页 |
一、关于民众抗争动员的文献述评 | 第22-45页 |
(一)“动员”词义辨析 | 第22页 |
(二) 西方理论视野下的民众抗争动员研究 | 第22-34页 |
(三) 国内学界对民众抗争动员的研究 | 第34-40页 |
(四) 境外学者对中国民众抗争动员的研究 | 第40-44页 |
(五) 小结 | 第44-45页 |
二、纯粹利益取向的抗争动员分析 | 第45-57页 |
(一) 纯粹利益取向民众抗争案例 | 第45-46页 |
(二) 纯粹利益取向民众抗争动员分析 | 第46-57页 |
三、利益取向中出现价值参与的抗争动员分析 | 第57-66页 |
(一) 利益取向中出现价值参与的抗争类型 | 第57-58页 |
(二)利益取向中价值参与的抗争动员分析 | 第58-63页 |
(三) 讨论 | 第63-66页 |
四、纯粹价值取向的民众抗争动员分析 | 第66-81页 |
(一) 纯粹价值取向的民众抗争类型:西方与中国 | 第66-67页 |
(二) 中国的两种价值取向的民众抗争;怒江反坝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 | 第67-70页 |
(三) 两起抗争运动的动员分析 | 第70-79页 |
(四) 问题讨论:两种价值取向的民众抗争动员的相同与不同 | 第79-81页 |
五、价值取向中出现利益参与的抗争动员分析 | 第81-90页 |
(一) 价值取向中出现利益参与的抗争类型 | 第81-82页 |
(二) 价值取向中出现利益参与的抗争动员分析 | 第82-87页 |
(三) 案例延伸: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同乡会”、“兄弟会” | 第87-90页 |
六、结论:两种取向的民众抗争动员的区别及启示 | 第90-104页 |
(一)是否仅仅是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别?原因是什么? | 第90-92页 |
(二)两种取向的抗争动员的四个方面比较 | 第92-98页 |
(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两种新的研究视角 | 第98-99页 |
(四)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与政策意义 | 第9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