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振动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激振器概述 | 第11-15页 |
| ·激振器简介及作用 | 第12页 |
| ·激振器分类及比较 | 第12-15页 |
| ·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流固耦合的力学概念 | 第15-16页 |
| ·流固耦合的分类 | 第16页 |
|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流固耦合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3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流固耦合求解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Arbitrary Larangian-Eulerian方法 | 第23页 |
| ·ALE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 ·ALE有限元数值方法 | 第24-28页 |
| ·基本方程 | 第24-26页 |
| ·有限元数值离散方程 | 第26页 |
| ·耦合系统方程 | 第26-27页 |
| ·自由液面上的运动边界处理 | 第27-28页 |
| ·仿真软件介绍 | 第28-30页 |
| ·ANSYS | 第28页 |
| ·ANSYS CFX | 第28-29页 |
| ·ANSYS ICEM CFD | 第29-30页 |
| ·ANSYS耦合场分析 | 第30-31页 |
| ·耦合场分析概述 | 第30页 |
| ·耦合场分析定义 | 第30页 |
| ·耦合场分析类型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颤振器模型的建立及流固耦合分析 | 第33-49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高频电液颤振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33-38页 |
|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 第38-43页 |
| ·双向流固耦合概述 | 第38页 |
| ·Workbench+CFX双向流固耦合流程 | 第38页 |
| ·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 ·流固耦合单元选择 | 第39-40页 |
| ·流固耦合计算的实现 | 第40-41页 |
| ·开放式边界入口压力计算 | 第41-43页 |
| ·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 ·弹性端盖振幅分析 | 第43-44页 |
| ·弹性端盖加速度分析 | 第44-45页 |
| ·颤振器振动腔压力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高频电液颤振器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9-61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9页 |
|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 ·ANSYS模态分析 | 第50-52页 |
| ·Workbench模态分析流程 | 第50-51页 |
| ·颤振器材料属性的确定 | 第51页 |
| ·颤振器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 ·颤振器模态分析 | 第52-55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2页 |
| ·约束模态计算 | 第52-55页 |
| ·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55-60页 |
| ·不考虑流固耦合弹性端盖的模态分析 | 第55-57页 |
| ·弹性端盖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高频电液颤振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61-83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高频电液颤振器实验平台 | 第61-65页 |
| ·控制器及数据采集模块 | 第65-68页 |
| ·颤振系统控制器 | 第65-66页 |
| ·传感器选型 | 第66-67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67-68页 |
| ·弹性端盖弹性刚度实验 | 第68-69页 |
| ·颤振器体积变化对振动波形的影响 | 第69-74页 |
| ·颤振器进油口压力波形分析 | 第70-71页 |
| ·颤振器振动腔压力波形分析 | 第71-72页 |
| ·颤振器进油口压力与振动腔的压力分析 | 第72页 |
| ·弹性端盖加速度波形分析 | 第72-73页 |
| ·实验波形与仿真波形比较 | 第73-74页 |
| ·颤振器的共振特性的研究 | 第74-81页 |
| ·负载质量m=85kg的共振实验 | 第74-78页 |
| ·负载质量m=120kg的共振实验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