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冲突 | 第8页 |
·城市交通拥堵日趋恶化 | 第8-10页 |
·轨道交通引导 TOD 城市发展模式 | 第10-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理念深入人心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轨道交通建设的影响分析 | 第18-34页 |
·轨道交通的特点及作用 | 第18-20页 |
·轨道交通系统类型及特点 | 第18-19页 |
·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及规划原则 | 第19-20页 |
·轨道交通的地位及作用 | 第20页 |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 | 第20-26页 |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21页 |
·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 | 第21-23页 |
·沿线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客流 | 第23-26页 |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相互关系 | 第26-33页 |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特性比较 | 第26-29页 |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客流吸引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页 |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相互关系 | 第29-31页 |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一体化 | 第31-32页 |
·接运公交的产生及功能定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系统服务特征研究 | 第34-45页 |
·轨道接运公交服务现状 | 第34-38页 |
·轨道接运公交的构成关系 | 第34页 |
·轨道接运公交服务指标现状分析 | 第34-38页 |
·轨道接运公交线布设考虑因素 | 第38-40页 |
·轨道接运公交线网规划常见问题分析 | 第38页 |
·轨道接运公交线布设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轨道接运公交线服务范围界定 | 第40-44页 |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 | 第40-41页 |
·轨道交通接运区域计算模型 | 第41-44页 |
·轨道交通接运范围确定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接运公交线网布设模型及模型求解 | 第45-75页 |
·接运轨道公交线网布设的原则 | 第45-46页 |
·模型构建思路及方法 | 第46-50页 |
·轨道-公交接运模式 | 第46页 |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常用的方法探讨 | 第46-47页 |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模型构建思路 | 第47-50页 |
·接运公交线网模型构建目标及约束说明 | 第50页 |
·基于居民出行目的需求的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模型 | 第50-57页 |
·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M-1(单目的地出行)规划模型 | 第51-54页 |
·M-M(多目的地出行)规划模型 | 第54-57页 |
·模型求解与算例分析 | 第57-74页 |
·几种现代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模型的算法研究 | 第59-60页 |
·基于居民空间需求的接运公交线网布设模型的遗传算法 | 第60-63页 |
·算例分析 | 第6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论文的结论与创新点 | 第7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A 站间距(Km) | 第82-84页 |
附录 B 主要程序代码 | 第84-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