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前言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水体中的微生物及其去除方法 | 第12-17页 |
| ·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2-14页 |
| ·水体中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稳定性 | 第14页 |
| ·水体中微生物的去除方法 | 第14-16页 |
| ·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混凝及其混合技术 | 第17-24页 |
| ·混凝的概念 | 第17-18页 |
| ·混凝剂种类 | 第18-21页 |
| ·混凝机理 | 第21-22页 |
| ·混凝混合技术及设备 | 第22-24页 |
| ·膜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4-30页 |
| ·膜技术概论 | 第24-25页 |
| ·水处理常用膜介绍 | 第25-27页 |
| ·膜技术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 第27页 |
| ·混凝对膜分离过程的强化作用 | 第27-30页 |
| 3. 研究方案 | 第30-35页 |
|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 ·浊度 | 第30-31页 |
| ·pH | 第31页 |
| ·ZETA 电位 | 第31页 |
| ·总有机碳(TOC) | 第31页 |
| ·微生物 | 第31-32页 |
| ·实验过程 | 第32-35页 |
| ·原水来源及其主要水质指标 | 第32-33页 |
| ·混凝烧杯实验 | 第33页 |
| ·膜分离实验 | 第33-35页 |
| 4.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及其主要特征 | 第35-53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水力学特征 | 第35-40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结构及其优点 | 第35-37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流体流动特征 | 第37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压力损失 | 第37-40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混合强度 | 第40-44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中G 值的表达 | 第40页 |
| ·混合器的结构参数和水力条件对G 值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混合器的结构参数和水力条件对GT 值的影响 | 第42-44页 |
| ·螺旋管式二次流混合器的混合性能 | 第44-51页 |
|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44-46页 |
| ·混合器混合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6-51页 |
| ·影响混合器混合性能的各因素的显著性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5. 新型膜混凝反应器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53-69页 |
| ·混凝对微生物及TOC 等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 第53-61页 |
| ·聚合氯化铝混凝实验 | 第53-56页 |
| ·聚合硫酸铁混凝实验 | 第56-57页 |
| ·氯化铁混凝实验 | 第57-58页 |
| ·三种混凝剂的净化效果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 ·超滤膜直接过滤对微生物及TOC 等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 第61-62页 |
| ·新型膜混凝反应器对微生物及TOC 等污染物的去除 | 第62-67页 |
| ·新型膜混凝反应器的结构及装置流程 | 第62-64页 |
| ·新型膜混凝反应器的净化效果 | 第64-66页 |
| ·混凝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6.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