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75页 |
| 第一章 转基因家蚕的研究进展 | 第12-41页 |
| 第一节 转基因家蚕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 ·显微注射法 | 第13-14页 |
| ·基因枪喷射法 | 第14-15页 |
| ·精子介导法 | 第15-16页 |
| ·脂质体转染法 | 第16-17页 |
| ·脉冲场电泳法 | 第17页 |
| ·压力渗透法 | 第17页 |
| ·电穿孔法 | 第17-18页 |
| ·扎卵法 | 第18页 |
| ·病毒介导的转染法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转基因家蚕常用的载体 | 第19-33页 |
| ·转座子载体 | 第19-23页 |
| ·基因打靶载体 | 第23-24页 |
| ·其它打靶载体 | 第24-27页 |
| ·基于逆转录病毒的家蚕种系转化载体 | 第27页 |
| ·影响转基因整合效率及表达的因素 | 第27-28页 |
| ·选择转基因家蚕报告基因 | 第28-29页 |
| ·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和增强子 | 第29-30页 |
| ·反式作用因子的应用 | 第30页 |
| ·转基因载体的选择 | 第30页 |
| ·转基因家蚕的应用 | 第30-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41页 |
| 第二章 Gal4/UAS双元系统在转基因技术中研究进展 | 第41-51页 |
| 第一节 Gal4转基因系和UAS靶基因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Gal4/UAS常用的报告基因 | 第44-46页 |
| ·绿色荧光蛋白(GFP) | 第44页 |
| ·荧光素酶(luciferase) | 第44-45页 |
| ·红色荧光蛋白(DsRed) | 第45页 |
| ·半乳糖酶(LacZ) | 第45-46页 |
|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eo) | 第46页 |
| 第三节 Gal4/UAS的应用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第三章 家蚕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51-66页 |
| 第一节 昆虫蜕皮与变态发育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保幼激素的研究进展 | 第52-54页 |
| ·保幼激素的种类、功能 | 第52页 |
| ·保幼激素的合成及生物调节 | 第52-53页 |
| ·保幼激素的分泌运作及代谢调节 | 第53-54页 |
| ·保幼激素的分子作用机制 | 第54页 |
| 第三节 昆虫蜕皮行为的激素调控网络 | 第54-57页 |
| ·促前胸腺素促进蜕皮激素的合成 | 第55-56页 |
| ·蜕皮激素双重调控蜕壳启动激素 | 第56页 |
| ·羽化激素促进蜕壳启动激素的分泌 | 第56-57页 |
| ·蜕壳启动激素启动昆虫蜕皮 | 第57页 |
| 第四节 家蚕蜕皮与变态的研究进展 | 第57-59页 |
| ·家蚕发育的机制 | 第57-58页 |
| ·调控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研究 | 第58-59页 |
| 第五节 家蚕的胚胎发育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第四章 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 第66-75页 |
| 第一节 物理防治 | 第66-67页 |
| 第二节 化学防治 | 第67页 |
| 第三节 生物防治 | 第67-71页 |
| ·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 第68页 |
| ·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 | 第68页 |
| ·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 第68-69页 |
| ·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 第69-70页 |
| ·昆虫生长调节剂 | 第70-71页 |
| ·植物杀虫剂 | 第71页 |
| 第四节 综合治理 | 第71-73页 |
| ·农业防治 | 第71-72页 |
| ·抗虫转基因作物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75-125页 |
| 第五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75-78页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5-76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76-7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76-77页 |
|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78-9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78-82页 |
| ·主要试剂 | 第78-81页 |
| ·菌种 | 第81页 |
| ·质粒 | 第81页 |
| ·家蚕 | 第81页 |
| ·工具酶与试剂盒 | 第81-82页 |
| 2 常用仪器 | 第82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82-90页 |
| ·碱裂解法少量制备质粒DNA | 第82-83页 |
|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 第83页 |
| ·连接反应 | 第83页 |
| ·CaCl_2法制备E.coli感受态细胞 | 第83-84页 |
| ·重组DNA的转化 | 第84页 |
| ·RNA反转录成cDNA | 第84页 |
| ·SDS-PAGE蛋白质电泳 | 第84-86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86-88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88-89页 |
| ·家蚕蚕蛾总DNA的制备 | 第89页 |
| ·胶分离回收目的片段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 第七章 Gal4/UAS双元系统转基因家蚕的构建 | 第91-113页 |
| 摘要 | 第91页 |
| 1 引言 | 第91-9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 ·实验材料 | 第94-95页 |
|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6页 |
| ·转基因家蚕传代以及PCR检测 | 第96-103页 |
| ·转基因家蚕绿色荧光检测 | 第103-104页 |
| ·双元系统表达BmKIT_3~R基因的家蚕杂交种构建 | 第104-105页 |
| ·双元系统表达BmKIT_3~R基因家蚕的杂交种中毒蛹调查 | 第105页 |
| ·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双元系统家蚕中的BmKIT_3~R蛋白 | 第105-106页 |
| 4 讨论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 第八章 家蚕蛹期表达BmKIT_3~R对发育的延长作用 | 第113-125页 |
| 摘要 | 第113页 |
| 1 引言 | 第113-1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0页 |
| ·G1代家蚕蛹期统计 | 第116-117页 |
| ·G7代家蚕蛹期统计 | 第117-119页 |
| ·双元系统杂交种的死亡率统计 | 第119-120页 |
| 4 讨论 | 第120-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 结论 | 第125-126页 |
| 一、已取得的成果 | 第125页 |
| 二、有待进行的研究 | 第125-126页 |
| 资助项目 | 第126-127页 |
| 附录一:英文简写对照表 | 第127-129页 |
| 附录二:转基因载体结构图 | 第129-130页 |
|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 发表论文 | 第130页 |
| GenBank登录序列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