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二) 选题理由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溯源:诗与神话及小说的早期结合 | 第17-28页 |
(一) 《诗经》中所见的神话 | 第17-21页 |
1. 后稷神话 | 第18-20页 |
2. 后稷神话以外的其他神话 | 第20-21页 |
(二) 《楚辞》中所见的神话 | 第21-25页 |
1. 《楚辞》中缺少故事情节的神话 | 第22-23页 |
2. 《楚辞》中具有故事情节的神话 | 第23-24页 |
3. 《楚辞》运用神话的特点 | 第24-25页 |
(三) 《穆天子传》:早期小说与歌谣的结合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人与志怪小说写作主体的叠合现象分析 | 第28-46页 |
(一) 尚奇务博的时代风气 | 第28-37页 |
1. 汉魏之际的学术转向 | 第28-31页 |
2. 晋世尚博求异与游心寓日的学术转向 | 第31-35页 |
·两晋时期的尚博求异 | 第31-33页 |
·游心寓目的学风转向 | 第33-35页 |
3. 南朝士人的博学风气与书籍文化 | 第35-37页 |
(二) 亦诗亦稗的双重面向——诗人与小说家 | 第37-46页 |
1. 以博物为目的的创作者——张华 | 第37-40页 |
2. 以娱心为目的的创作者——陶渊明 | 第40-43页 |
3. 以宗教为目的的创作者——颜之推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诗歌因素 | 第46-61页 |
(一) 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 第46页 |
(二) 唐前志怪小说用诗类型 | 第46-55页 |
1. 俚语歌谣 | 第47-50页 |
·风俗谣 | 第47-48页 |
·颂谣与怨谣 | 第48-49页 |
·谶谣 | 第49-50页 |
2. 抒情歌诗 | 第50-54页 |
·汉武帝故事中的抒情歌诗 | 第50-51页 |
·女神、女鬼与女妖的抒情歌诗 | 第51-53页 |
·男女赠答与幽冥男性的歌诗 | 第53-54页 |
3. 妖诗与文人诗 | 第54-55页 |
(三) 志怪小说用诗的功能 | 第55-61页 |
1. 唐前志怪小用诗的叙事功能 | 第56-61页 |
·预叙、复叙与话语层面的限制视角 | 第57-58页 |
·传说中抒情歌谣的雅化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渗透 | 第61-86页 |
(一)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中的志怪叙事 | 第61-68页 |
1. 游仙诗中的仙与药 | 第62-65页 |
2. 游仙诗人的忧与游 | 第65-68页 |
(二)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志怪母题与志怪典故 | 第68-79页 |
1. 志怪母题与诗歌 | 第68-73页 |
·牛郎织女母题与诗歌 | 第69-70页 |
·江妃二女母题与诗歌 | 第70-72页 |
·邗子仙穴母题与诗歌 | 第72-73页 |
2. 志怪典故与诗歌 | 第73-79页 |
·齐梁诗人好博尚新的用典之风 | 第74-76页 |
·以志怪入于诗歌典故的集大成者——庾信 | 第76-79页 |
(三)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手法的影响——以挽歌诗、悼亡诗为例 | 第79-86页 |
1. 《列异传》与诗歌中亡灵视角的出现 | 第79-80页 |
2. 西晋志怪小说与悼亡诗、挽歌诗创作 | 第80-82页 |
3. 释道类志怪小说的传播与南朝悼亡诗、挽歌诗 | 第82-86页 |
全文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书目 | 第88-94页 |
附录一:屈原作品中所见名物典故举隅 | 第94-96页 |
附录二:先秦典籍中的歌诗一览 | 第96-98页 |
附录三: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 第98-111页 |
附录四:庾信诗文中的志怪典故举隅 | 第111-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