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论 | 第6-12页 |
(一) 本文缘起 | 第6-8页 |
(二) 文献综述与拟解决之问题 | 第8-10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写作方法 | 第10-12页 |
一、传统视角下朱子“理欲之辨”的内涵分析 | 第12-27页 |
(一) 体用与理气:朱子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二) 理、欲内涵 | 第14-22页 |
1、理之内涵 | 第14-18页 |
2、欲之内涵 | 第18-21页 |
3、理欲之辨与义利之辨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三) 理与欲的关系及心的主宰作用 | 第22-27页 |
1、理欲相对 | 第22-23页 |
2、理欲统一 | 第23-24页 |
3、心的主宰作用 | 第24-27页 |
二、“理欲之辨”的核心及其工夫路径 | 第27-44页 |
(一) “复性自主”与成人之教 | 第27-32页 |
1、理解朱子的两个维度 | 第27-28页 |
2、成人之教与中和之境 | 第28-31页 |
3、“识取自性”——理欲之辨的核心内容 | 第31-32页 |
(二)、“存天理、去人欲”的具体工夫 | 第32-44页 |
1、“心是做工夫处” | 第33-34页 |
2、主敬 | 第34-38页 |
3、克己 | 第38-44页 |
三、“理欲之辨”的历史境遇与现代价值 | 第44-54页 |
(一) 道统的无奈 | 第44-49页 |
1、修齐治平:工夫论之完成 | 第44-45页 |
2、天道对历史的范导---理欲之辨的政治指及其境遇 | 第45-49页 |
(二) 现代性之下的理欲之辨 | 第49-54页 |
1、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价值特征 | 第49-51页 |
2、“人生之减法”——理欲之辨的当代价值 | 第51-52页 |
3、身份的转变——儒学向现代转化的障碍 | 第52-54页 |
结语:从文化忧愤到文明忧思——也谈儒学的未来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