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腊八节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 第15-29页 |
一、 腊日:腊八节的雏形 | 第15-18页 |
(一) 蜡祭 | 第16-17页 |
(二) 腊祭 | 第17-18页 |
二、 腊八节的形成 | 第18-21页 |
(一) 佛教的渗入与腊八节的形成 | 第18-19页 |
(二) 腊日的衰落与腊八节地位的确立 | 第19-21页 |
三、 唐宋时期:腊八节的发展阶段 | 第21-25页 |
(一) 唐代的腊八节 | 第22-24页 |
(二) 宋代的腊八节 | 第24-25页 |
四、 明清时期:腊八节的繁荣阶段 | 第25-27页 |
(一) 明代的腊八节 | 第25-26页 |
(二) 清代的腊八节 | 第26-27页 |
五、 清末至民国:腊八节的解体及衰落阶段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腊八节的主要节俗与文化意义 | 第29-40页 |
一、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 | 第29-35页 |
(一) 节日食俗 | 第29-32页 |
(二) 驱疫辟邪的仪式 | 第32-33页 |
(三) 祭祀神灵、祖先的仪式 | 第33页 |
(四) 合家团圆聚餐 | 第33-34页 |
(五) 祈求生殖的习俗 | 第34页 |
(六) 占卜习俗 | 第34-35页 |
二、 腊八节的文化意义 | 第35-40页 |
(一) 春祈秋报:对农业丰收的企盼 | 第35-36页 |
(二) 敬神祭祖:对祖先神灵的感恩与敬畏 | 第36页 |
(三) 乐善好施:对仁爱精神的追求 | 第36-37页 |
(四) 多子多福:对家庭美满的渴望 | 第37-38页 |
(五) 互相馈赠:对人际关系的协调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走向濒危的腊八节 | 第40-47页 |
一、 腊八节濒危的表现 | 第40-42页 |
(一) 节俗内容单一 | 第40-41页 |
(二) 过节观念淡薄 | 第41-42页 |
二、 腊八节濒危原因探析 | 第42-47页 |
(一) 官方对腊八节等传统节日的压制 | 第42-43页 |
(二) 社会转型对腊八节的巨大冲击 | 第43页 |
(三)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腊八节的影响 | 第43-45页 |
(四) 腊八文化内涵的缺失 | 第45页 |
(五) 佛教在民间社会的式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腊八节的现代转型 | 第47-56页 |
一、 腊八节的现实意义 | 第47-49页 |
(一) 年节的重要标识 | 第47-48页 |
(二) 农耕文化的重要记忆 | 第48页 |
(三) 腊八吉祥主题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 第48-49页 |
二、 腊八节现代转型的措施 | 第49-56页 |
(一) 尊重腊八节的神圣感,倡导感恩等文化内涵 | 第49-50页 |
(二) 举办各种符合时代需求的节日活动,开发节日纪念物 | 第50-51页 |
(三)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腊八节的支持和倡导力度 | 第51-53页 |
(四) 以节日体验为途径,增强青少年对腊八节的认知和认同 | 第53-54页 |
(五) 借助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腊八文化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