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0-13页 |
·大众传媒与政府信任研究 | 第10-11页 |
·大众传媒与拆迁冲突研究 | 第11页 |
·大众传媒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 | 第11-12页 |
·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理论依据与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框架理论 | 第13-14页 |
·群际情绪理论 | 第14-15页 |
·“拆迁心理”的概念阐释 | 第15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内容分析:“拆迁冲突”的媒体再现 | 第18-26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样本选定 | 第18-19页 |
·样本分析 | 第19-22页 |
·“唐福珍事件”发生后的报道量分布 | 第19-20页 |
·“唐福珍”事件的报道主题归类 | 第20页 |
·各类报道框架的感情基调分析 | 第20-21页 |
·“唐福珍事件”报道的消息来源统计 | 第21-22页 |
·“唐福珍事件”的报道体裁运用情况 | 第22页 |
·媒体拆迁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强化现实威胁,弱化政府功绩 | 第23-24页 |
·强化“专家意见”,弱化政府与公众话语权 | 第24页 |
·强化评论性内容,弱化调查性报道 | 第24-26页 |
3 实证调查:传媒作用下的“拆迁心理” | 第26-37页 |
·取样方法、样本情况及信度分析 | 第26-28页 |
·取样方法 | 第26-27页 |
·样本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信度分析 | 第28页 |
·主流媒体:公众认知的“塑造者” | 第28-31页 |
·媒体失声阶段(2009.11.13—2009.11.30):评估政府能力 | 第28-30页 |
·舆论爆发阶段(2009 年 12 月):感知现实威胁 | 第30页 |
·官员问责阶段(2010 年 4 月):模铸政府公务员形象 | 第30-31页 |
·网络传播:群际情绪的“鼓风机” | 第31-34页 |
·负面情绪在公众中弥散 | 第31-32页 |
·情绪反应程度与群体认同水平呈正相关 | 第32-33页 |
·负面情绪的网络极化 | 第33-34页 |
·政府信任弱化:媒体图景催生的群际行为 | 第34-37页 |
·公众的政府信任弱化 | 第34页 |
·公众的“政治冷漠” | 第34-35页 |
·公众的非正常参与 | 第35-37页 |
4 政府信任的构建机制:政府与传媒对拆迁心理的引导 | 第37-42页 |
·政府:“借助”媒体打造自身形象 | 第38-40页 |
·彰显“借助”理念,改善政府媒体关系 | 第38页 |
·优化政府的媒体形象,形成客观认知 | 第38-39页 |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控制负面情绪 | 第39-40页 |
·媒体:“督辅”政府赢得公众信任 | 第40-42页 |
·提高“督辅”意识,贯彻大局思维 | 第40页 |
·发挥纽带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关系 | 第40-41页 |
·缓释社会情绪,调和政府与公众矛盾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