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不良事件病因研究 | 第13-42页 |
一 背景 | 第13页 |
二 目的 | 第13页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8页 |
(一) 监测与报告 | 第13-14页 |
(二) 回顾性队列调查 | 第14-15页 |
(三) 上海华联药厂现场调查 | 第15页 |
(四) 实验室检测 | 第15-17页 |
(五) 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四 主要结果与发现 | 第18-33页 |
(一)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 第18-21页 |
(二) 不良病例临床特征 | 第21-24页 |
(三) 华联药厂现场勘察结果 | 第24-25页 |
(四) 形成长春新碱污染药品假说过程 | 第25-26页 |
(五) 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六) 长春新碱剂量与不良事件发病率的剂量反应关系 | 第30-33页 |
五 讨论 | 第33-42页 |
(一) 本次事件流行病学特点 | 第33-35页 |
(二) 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混入硫酸长春新碱引起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论证 | 第35-38页 |
(三) 流行病学方法和宏观思维方式在药物不良事件调查中的优势 | 第38-39页 |
(四) 不良事件应急反应调查处理的两种模式 | 第39-40页 |
(五) 高风险药物的管理 | 第40-41页 |
(六) 对药品质量管理体制的思考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鞘注微量长春新碱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 第42-63页 |
一 背景 | 第42页 |
二 目的 | 第42-43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3-45页 |
(一) 既往误行鞘内注射长春新碱文献的系统评价 | 第43-44页 |
(二) 不良病例聚类分析 | 第44页 |
(三) 病人随访调查 | 第44-45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四 结果 | 第45-58页 |
(一) 既往误行鞘内注射长春新碱文献的系统评价结果 | 第45-51页 |
(二) 不良事件病例临床特点及聚类分析 | 第51-55页 |
(三) 预后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五 讨论 | 第58-63页 |
(一) 既往误行鞘内注射长春新碱病例的特点 | 第58-59页 |
(二) 微量长春新碱误入鞘内临床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三) 不良事件病例预后因素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综述 | 第7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件1 | 第83-84页 |
附件2 | 第84-85页 |
附件3 | 第85-89页 |
附件4 | 第89-93页 |
附件5 | 第93-94页 |
附件6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