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表面物理特征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性探讨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理论研究 | 第11-25页 |
| 1 全息生物学 | 第11-12页 |
| 2 中医学与全息生物学 | 第12-13页 |
| ·整体观念与全息理论 | 第12-13页 |
| 3 耳的全息疗法 | 第13-25页 |
| ·耳穴的起源与形成 | 第13-15页 |
| ·中国古代医学对耳的认识 | 第15-19页 |
| ·现代医学对耳的认识 | 第19-23页 |
| ·立题依据——耳是人体局部的缩影 | 第23-25页 |
| 临床观察 | 第25-3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5-27页 |
| ·一般资料 | 第25-26页 |
|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 2. 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 ·一般情况 | 第27页 |
| ·色彩分析 | 第27页 |
| ·压痛部位 | 第27-28页 |
| ·疼痛评分 | 第2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29-30页 |
| ·数据录入 | 第29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5. 统计学结果 | 第30-31页 |
|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第30-31页 |
| ·两组患者耳穴腰骶椎颜色色差值比较 | 第31页 |
| ·两组患者耳穴腰骶椎区血管、皮肤、形态改变比较 | 第31页 |
| ·两组患者耳穴腰骶椎压痛强度比较 | 第31页 |
| 6. 结论 | 第31-32页 |
| 7. 讨论 | 第32-35页 |
| ·耳廓反映病症 | 第32-33页 |
| ·病症在耳廓上的表现 | 第33页 |
| ·耳廓变化指导针灸治疗 | 第33-34页 |
| ·关于疼痛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4-35页 |
| 8. 问题与展望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文献综述 | 第39-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