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与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对比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 ·论文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白云化模式 | 第13-20页 |
| ·经典的白云化模式 | 第14-19页 |
| ·四川盆地二叠系已有白云化模式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及工作量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论文思路 | 第21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21-22页 |
|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7页 |
| ·川西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4页 |
| ·川西区域位置及构造分区 | 第24-25页 |
| ·地层 | 第25-26页 |
| ·构造旋回 | 第26-27页 |
|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第27-29页 |
| ·岩浆活动 | 第29页 |
| ·埋藏史及热史 | 第29-31页 |
| ·研究的剖面和钻井 | 第31-34页 |
| ·川东北区域地质背景 | 第34-37页 |
| ·三叠系地层及划分 | 第34-35页 |
| ·沉积相 | 第35页 |
| ·埋藏史及热史 | 第35-36页 |
| ·川东北地区主要研究的剖面及钻井 | 第36-37页 |
| 第3章 白云岩及伴生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 第37-42页 |
| ·白云岩的分类 | 第37-38页 |
| ·川西栖霞组白云岩分类及岩石学特征 | 第38-40页 |
| ·结晶白云岩 | 第39-40页 |
| ·矿物成分上的过渡类型 | 第40页 |
|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分类及岩石学特征 | 第40-42页 |
| ·结晶白云岩 | 第40页 |
| ·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 | 第40-41页 |
| ·成分上过渡的岩石类型 | 第41-42页 |
| 第4章 白云岩及伴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72页 |
| ·川西栖霞组白云岩及其伴生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67页 |
| ·元素分析 | 第42-53页 |
| ·阴极发光分析 | 第53-55页 |
| ·碳同位素 | 第55-57页 |
| ·氧同位素 | 第57-63页 |
| ·锶同位素 | 第63-67页 |
|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及其伴生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72页 |
| ·元素分析 | 第67-68页 |
| ·碳同位素 | 第68-69页 |
| ·氧同位素 | 第69-71页 |
| ·锶同位素 | 第71-72页 |
| 第5章 白云岩的形成机制 | 第72-89页 |
| ·川西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 | 第73-87页 |
| ·白云化温度 | 第73-75页 |
| ·白云化流体 | 第75-76页 |
| ·白云化机制 | 第76-83页 |
| ·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化模式 | 第83-85页 |
| ·白云化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85-87页 |
|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形成机制 | 第87-89页 |
| ·白云化温度与盐度 | 第87页 |
| ·白云化机制 | 第87-88页 |
| ·主要的白云化模式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3-104页 |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0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