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三、相关研究动向 | 第15-21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北京传统首饰的历史概述 | 第24-42页 |
第一节 北京地缘与人文 | 第24-26页 |
一、地缘 | 第24-25页 |
二、人文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历史上影响北京金工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 | 第26-35页 |
一、早期北京地区的金工艺术活动 | 第26-27页 |
二、元明清三代宫廷文化及工匠制度对北京首饰制造业的影响 | 第27-35页 |
第三节 北京传统首饰的若干特点 | 第35-41页 |
一、北京首饰文化中的“宫廷范儿” | 第35-36页 |
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 | 第36-37页 |
三、儒释道等文化艺术对北京首饰工艺发展的影响 | 第37-41页 |
章节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二章 北京传统首饰产业近现代发展及结构变化 | 第42-76页 |
第一节 北京传统首饰行业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 第42-65页 |
一、北京传统首饰行业结构的巨变 | 第42-51页 |
二、北京传统首饰业的行会制度 | 第51-56页 |
三、传统的师承结构 | 第56-65页 |
第二节 北京传统首饰产业建国后的发展 | 第65-74页 |
一、建国初期的传统北京首饰业态 | 第65-67页 |
二、新时期的“官办手工业” | 第67-68页 |
三、解放后“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及原因 | 第68-74页 |
第三节 文化变迁、社会结构对传统首饰行业的影响 | 第74-75页 |
一、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74-75页 |
二、变革影响的显现 | 第75页 |
章节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北京传统首饰行业群体现状调查 | 第76-112页 |
第一节 行业经营者的个案调查 | 第76-86页 |
一、“分厂联营式” | 第76-81页 |
二、“股份合作式” | 第81页 |
三、“劳务输出式” | 第81-84页 |
四、“现代管理式” | 第84-85页 |
五、经营者如何看待传承的讨论 | 第85-86页 |
第二节 “个体作坊”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 第86-102页 |
第三节 生产一线的“雇佣军” | 第102-109页 |
一、职业雇工的产业活动与生态调查 | 第103-107页 |
二、行业中的“短工” | 第107-109页 |
章节结论 | 第109-112页 |
第四章 北京传统首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 第112-124页 |
第一节、北京传统首饰发展的历史机遇 | 第112-114页 |
一、历史机遇——手工艺的魅力重现 | 第112-113页 |
二、北京市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传统工艺的现代性表述是传承的关键 | 第114-120页 |
一、正确对待科技革新是传统工艺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 | 第114-116页 |
二、传统手工艺审美符合现代性是时代要求 | 第116-117页 |
三、体现民族性的现代工艺精神 | 第117-119页 |
四、现代性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在基础上深化发展 | 第119页 |
五、现代性需要核心竞争力,需要优秀设计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职业教育在传统首饰工艺传承中应起到更大作用 | 第120-123页 |
一、职业教育是传承的未来保障 | 第120-121页 |
二、北京传统首饰手工艺中、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 第121-122页 |
三、职业教育的思考 | 第122-123页 |
章节结论 | 第123-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一:花丝工艺 | 第132-139页 |
附录二 点翠工艺 | 第139-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