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哲学民族性研究的综述和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二、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 | 第13-14页 |
三、关于科学哲学的民族性的构想 | 第14-1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科学哲学民族性提出的理论背景 | 第17-24页 |
一、全球化的趋势 | 第17-18页 |
二、社会的结构不同 | 第18-19页 |
三、哲学的历史不同 | 第19-20页 |
四、比较学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一) 比较史学 | 第20-21页 |
(二) 比较文化学 | 第21-22页 |
(三) 比较哲学 | 第22-23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科学哲学与民族性 | 第24-35页 |
一、民族性的研究内涵 | 第24-25页 |
二、民族性形成的因素 | 第25-28页 |
(一) 人与自然的交往 | 第25-27页 |
(二) 人与人的交往 | 第27-28页 |
三、科学哲学的民族性研究范式 | 第28-30页 |
(一) 假设前提 | 第28页 |
(二) 问题域 | 第28-29页 |
(三) 研究传统 | 第29页 |
(四) 评价标准 | 第29页 |
(五) 进步的动力 | 第29-30页 |
四、科学哲学的民族性特征 | 第30-33页 |
(一) 科学哲学首先是民族性的而不是普适性的 | 第30-31页 |
(二) 各民族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差异 | 第31-32页 |
(三) 各民族的科学哲学评价标准的差异 | 第32-33页 |
(四) 各民族的科学哲学发展动力的差异 | 第33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35-41页 |
一、西方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35-36页 |
(一) 西方科学哲学的兴起 | 第35页 |
(二) 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学派 | 第35-36页 |
二、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36-40页 |
(一) 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 第37-38页 |
(二) 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 | 第38-40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不同国家科学哲学民族性的比较研究 | 第41-48页 |
一、东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范式 | 第41-43页 |
(一) 西方民族特点和东方民族特点 | 第41-42页 |
(二) 东西方科学哲学的民族性范式比较 | 第42-43页 |
二、西方内部不同的科学哲学不同的范式 | 第43-45页 |
(一) 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民族性 | 第43-44页 |
(二) 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哲学比较 | 第44-45页 |
三、中国和苏联不同的科学哲学范式 | 第45-46页 |
(一) 中国和苏联的民族性 | 第45-46页 |
(二) 中国和苏联的科学哲学比较 | 第4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