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选题动机 | 第11页 |
二、国内外主要著述及其评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六、创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自救行为的刑法规范研究 | 第17-47页 |
一、概念 | 第17-18页 |
二、中国刑法中的自救行为 | 第18-23页 |
(一) 我国刑法对于犯罪概念的定性和定量规定 | 第18页 |
(二) 治安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中自救行为研究的意义 | 第18-23页 |
三、自救行为的体系性地位 | 第23-26页 |
(一) 对于德日犯罪成立理论的基本印象 | 第23-24页 |
(二) 对于我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简短评价 | 第24-25页 |
(三) 自救行为是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 | 第25-26页 |
四、自救行为的成立条件 | 第26-27页 |
(一) 保护自己的权利 | 第26页 |
(二) 须情况紧急 | 第26页 |
(三) 须针对已经发生的权利侵害 | 第26-27页 |
(四) 自救意思 | 第27页 |
(五) 必要性、相当性或者法益的均衡性 | 第27页 |
(六) 实施自救行为后向有关机构报告的必要性 | 第27页 |
五、论自救行为判断标准中的“社会相当性”与法益衡量问题 | 第27-33页 |
(一) 刑法学中的通说观点 | 第27-28页 |
(二) 社会相当性的概念及其引起的理论争议 | 第28-29页 |
(三) 本文的进路 | 第29页 |
(四) 法益衡量的原理和反对观点 | 第29-30页 |
(五) 实证分析 | 第30-31页 |
(六) 一般法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31-33页 |
六、对于典型个案的分析 | 第33-38页 |
(一) 黄中权案判决的分析 | 第33-35页 |
(二) 保全债权请求权还是强制执行——债权人自行执行债权案 | 第35-37页 |
(三) 对于两个案件的总结 | 第37-38页 |
七、对中国刑法中与自救行为有关的的规范条文的解读 | 第38-47页 |
(一) 概说 | 第38-39页 |
(二) 关于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益的确定 | 第39-41页 |
(三) 关于法发[2005]8 号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41-42页 |
(四) 关于准抢劫罪的规定 | 第42页 |
(五) 关于刑法238 条第3 款的规定 | 第42-46页 |
(六) 努力的方向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对于自救行为的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研究 | 第47-59页 |
一、对于自救行为进行分类规制的哲学根据 | 第47-50页 |
(一) 认识论的哲学根据与法律经济学和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关系 | 第47页 |
(二) 研究中国自救行为应当关注的特殊社会背景 | 第47页 |
(三) 毛泽东关于相关理论的阐述 | 第47-48页 |
(四) 各种不同类型自救行为的不同矛盾形式 | 第48-50页 |
二、社会中国家角色的考察 | 第50-5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50-51页 |
(二) 国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 | 第51-52页 |
(三) 国家权力的社会制约 | 第52页 |
(四) 国家能力的限度 | 第52-54页 |
(五) 个人实施自救行为的现实制约 | 第54-58页 |
(六)自救行为的优越性 | 第58页 |
(七)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对于艺术作品中的自救行为的法律分析 | 第59-70页 |
一、意义 | 第59-62页 |
(一) 回应自救行为理论面临的挑战 | 第59页 |
(二) 了解中国公众对于自救行为的态度 | 第59-6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一) 关于反讽 | 第62-64页 |
三、对杜丘的私力救济的检视 | 第64-70页 |
(一) 凭借什么私力救济 | 第64-65页 |
(二)为何选择私力救济 | 第65页 |
(三)私力救济是否是迫在眉睫的选择 | 第65-66页 |
(四)如何能够自救 | 第66页 |
(五)对于几个作品的比较 | 第66-68页 |
(六)对于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