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高血压 | 第10-13页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简介 | 第10-11页 |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简介 | 第11-13页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AT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发现历程 | 第13-14页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改造 | 第14-16页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16-21页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简介 | 第16-18页 |
·基于配体小分子的药物设计 | 第18-20页 |
·基于靶点生物大分子的药物设计 | 第20-21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AngⅡ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团研究 | 第23-36页 |
·3D-QSAR pharmacophore的模型构建 | 第23-33页 |
·数据集的建立 | 第23页 |
·小分子化合物构象的获得 | 第23-26页 |
·药效团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药效团模型的评价 | 第26-32页 |
·数据库的搜索 | 第32页 |
·3D-QSAR药效团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基于配体共同特征的药效团模型 | 第33-35页 |
·数据集的准备 | 第33页 |
·药效团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药效团模型的结果 | 第34-35页 |
·药效团模型的比较和评价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化合物的设计和评价 | 第36-42页 |
·3D-QSAR药效团模型对新化合物的评价 | 第36-38页 |
·新设计化合物的优化 | 第36-37页 |
·药效团模型Hypo1对已设计化合物活性的评价 | 第37-38页 |
·化合物的再设计 | 第38-39页 |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简介 | 第38页 |
·新化合物的设计 | 第38-39页 |
·新设计化合物的评价 | 第39-41页 |
·ADMET预测分析 | 第39-40页 |
·新设计化合物的药效团评价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2-46页 |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42页 |
·中间体1的设计合成 | 第42-43页 |
·化合物的合成设计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