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病理论文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主要概念与对象界定第16-24页
 1 情志相关概念第16-19页
   ·情志第16页
   ·情绪第16-18页
   ·七情第18页
   ·五志第18-19页
 2 七情内伤概念第19页
 3 情志刺激概念第19-20页
 4 情志病证概念第20-22页
 5 致病模式概念第22页
 6 假说概念第22-24页
第二章 情志刺激致病认识历代沿革第24-31页
 1 先秦时期第24页
 2 秦汉时期第24-26页
 3 魏晋隋唐时期第26-27页
 4 宋金元时期第27-28页
 5 明清时期第28-30页
 6 总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情志刺激致病现代研究进展第31-42页
 1 中医学有关研究第31-35页
   ·探本溯源,研究情志发生之源第31页
   ·明确概念,探讨情志内涵外延第31页
   ·研究经典,继承情志刺激致病传统认识第31-32页
   ·分析医案,研究情志刺激致病病机病位第32页
   ·总结经验,提出情志刺激致病见解第32-33页
   ·开展流调,寻找情志刺激致病规律第33-34页
   ·研制模型,探索情志刺激致病微观机制第34-35页
 2 现代医学、心理学有关研究第35-40页
   ·明确类别,研究情绪产生与调节机制第36-38页
   ·研制模型,探索情绪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机制第38页
   ·开展临床和人群研究,明确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第38-40页
 3 国内外目前对情志刺激致病认识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4 本研究的角度与方法第41-42页
第四章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第42-59页
 1 假说提出的方法第42页
 2 提出假说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第42-43页
   ·必须抓住关健科学事实第42-43页
   ·必须提出相应的概念观点第43页
   ·应当论证假说的概念观点第43页
 3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第43-59页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背景第43-44页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基本内涵第44页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适用范畴第44页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依据第44-58页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的意义第58-59页
第五章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初步验证第59-88页
 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第59-61页
   ·资料来源第59-60页
   ·研究对象第60-61页
 2 研究方法第61-65页
   ·调查方法第61页
   ·随访方法第61页
   ·情志病证诊断标准第61页
   ·调查内容第61-63页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63-64页
   ·质量控制第64-65页
 3 结果第65-74页
   ·病例对照研究第65-68页
   ·前瞻性对列研究第68-74页
 4 讨论第74-88页
   ·愤怒郁怒的概念及量化第74-75页
   ·愤怒郁怒与生活事件第75-77页
   ·愤怒郁怒与个体机体状态第77-78页
   ·愤怒郁怒与个体心理特征第78-80页
   ·愤怒郁怒与机体外周血激素含量变化第80-82页
   ·愤怒郁怒与情志病证第82-86页
   ·愤怒郁怒刺激致病模式第86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语第88-91页
 1 结论第89页
   ·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并界定其适用范畴第89页
   ·初步验证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第89页
 2 创新性第89-90页
   ·理论创新第89-90页
   ·方法创新第90页
 3 问题与展望第90-91页
   ·随访周期较短第90页
   ·调研地域较局限第90页
   ·调查职业人群较少第90页
   ·情志刺激种类局限第90页
   ·部分内容尚待深入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3页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主要情况第103-104页
就读期间主持与参与科研课题主要情况第104-105页
附录第10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 查新报告第118-129页
附件第129-141页
详细摘要第141-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
下一篇: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学术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