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概述 | 第13-14页 |
| ·智能配电网的概念 | 第13页 |
| ·智能配电网的特征 | 第13-14页 |
| ·智能配电网的功能要求 | 第14页 |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概念 | 第14-15页 |
| ·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负荷模型的分类 | 第15-17页 |
| ·负荷模型的选择 | 第17-18页 |
|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统计综合法建模 | 第22-38页 |
| ·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 ·模型参数集结 | 第25-28页 |
| ·本文建模思路 | 第28-29页 |
| ·行业负荷构成调查及其特性分析 | 第29-36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 ·工业负荷分析 | 第31-32页 |
| ·商业负荷分析 | 第32-33页 |
| ·居民负荷分析 | 第33-34页 |
| ·农业负荷分析 | 第34-35页 |
| ·节点综合负荷特性参数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模型 | 第38-48页 |
| ·样条函数的概念 | 第38页 |
|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 第38-41页 |
| ·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曲线 | 第41-45页 |
| ·工业负荷侧模型比较 | 第42-43页 |
| ·商业负荷侧模型比较 | 第43-44页 |
| ·居民负荷侧模型比较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影响分析 | 第48-64页 |
| ·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 第48页 |
| ·电动汽车充放电模式及V2G功能的实现 | 第48-54页 |
| ·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模式 | 第49-51页 |
| ·电动汽车作为双向负荷实现的功能 | 第51-52页 |
| ·电动汽车实现V2G功能的关键问题 | 第52-54页 |
| ·充放电机模型的建立 | 第54-59页 |
| ·充放电机结构介绍 | 第54-57页 |
| ·充放电机的运行情况 | 第57-59页 |
| ·忻州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的建设 | 第59-61页 |
| ·电动汽车应用对电网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作为基荷的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作为双向能量传输的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负荷模型的潮流仿真与电动汽车对配电网影响分析 | 第64-84页 |
| ·PSASP的程序介绍 | 第64-68页 |
| ·PSASP实现潮流计算 | 第65-66页 |
| ·PSASP实现网损分析 | 第66-68页 |
| ·几种情景下的潮流计算 | 第68-75页 |
| ·考虑负荷模型参数的潮流计算 | 第69-72页 |
| ·考虑电动汽车基荷负荷的潮流计算 | 第72-73页 |
| ·考虑电动汽车V2G功能的潮流计算 | 第73-75页 |
| ·电网线损介绍 | 第75-79页 |
| ·基本概念 | 第75页 |
| ·线路损耗计算 | 第75-77页 |
| ·变压器损耗计算 | 第77-79页 |
| ·几种情景下的线损分析计算 | 第79-80页 |
| ·夏季工作时段 | 第79-80页 |
| ·冬季工作时段 | 第80页 |
| ·电动汽车的接入对低压配电变压器的影响分析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总结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MATLAB程序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